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6-18页 |
2 彩色数字图像色差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8-42页 |
2.1 CIE标准色度系统及均匀颜色空间 | 第18-22页 |
2.1.1 CIE1931 XYZ标准色度系统 | 第19-20页 |
2.1.2 CIE1964 XYZ标准色度系统 | 第20页 |
2.1.3 CIE1976 L~*a~*b~*均匀颜色空间 | 第20-22页 |
2.2 相关的色差公式及模型 | 第22-37页 |
2.2.1 CIELAB色差公式 | 第22页 |
2.2.2 CIEDE2000色差公式 | 第22-24页 |
2.2.3 S-CIELAB模型 | 第24-27页 |
2.2.4 S-CIEDE2000模型 | 第27-28页 |
2.2.5 CAM02-UCS色差公式 | 第28-33页 |
2.2.6 基于iCAM框架的色差模型 | 第33-37页 |
2.3 视觉心理物理学理论及方法 | 第37-39页 |
2.3.1 心理物理学的定义 | 第37-38页 |
2.3.2 类别判定法 | 第38页 |
2.3.3 恒常刺激法 | 第38页 |
2.3.4 量值估计法 | 第38-39页 |
2.4 相关数据处理方法 | 第39-41页 |
2.4.1 变异系数CV | 第39页 |
2.4.2 标准化残差平方和STRESS | 第39-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3 实验图像设置及显示器色度特征化 | 第42-50页 |
3.1 实验图像设置 | 第42-45页 |
3.1.1 实验图像的选取 | 第42-43页 |
3.1.2 实验图像的调制 | 第43-45页 |
3.2 显示器色度特征化方法 | 第45-48页 |
3.2.1 色度特征化模型 | 第46-47页 |
3.2.2 显示器的设置及测量 | 第47-48页 |
3.2.3 色度特征化精度 | 第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4 图像色差参量及色差公式测试 | 第50-68页 |
4.1 实验过程 | 第50-52页 |
4.2 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 第52-54页 |
4.2.1 观察者精度 | 第52页 |
4.2.2 各参量的评价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4.3 色差公式的测试结果分析及比较 | 第54-66页 |
4.3.1 明度(Lightness) | 第55-58页 |
4.3.2 彩度(Chroma) | 第58-61页 |
4.3.3 色调(Hue) | 第61-62页 |
4.3.4 分辨率(Resolution) | 第62-63页 |
4.3.5 锐度(Sharpness) | 第63-64页 |
4.3.6 综合测试结果 | 第64-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5 彩色数字图像阈值及阈上色差评价 | 第68-80页 |
5.1 阈值色差评价实验 | 第68-73页 |
5.1.1 实验过程 | 第68-69页 |
5.1.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9-73页 |
5.1.3 阈值色差实验小结 | 第73页 |
5.2 阈上色差评价实验 | 第73-78页 |
5.2.1 实验过程 | 第73-75页 |
5.2.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5-78页 |
5.2.3 阈上色差实验小结 | 第7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80-84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80-82页 |
6.2 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8页 |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