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27页 |
2.1 领悟 | 第13-19页 |
2.1.1 领悟的定义 | 第13-14页 |
2.1.2 领悟的分类 | 第14-16页 |
2.1.3 领悟与咨询效果的关系 | 第16-19页 |
2.2 领悟的质量 | 第19-25页 |
2.2.1 领悟质量 | 第19-21页 |
2.2.2 领悟和解释 | 第21-22页 |
2.2.3 解释和咨询效果的关系 | 第22-25页 |
2.3 问题提出 | 第25-27页 |
3 研究设计 | 第27-32页 |
3.1 研究一:领悟质量的评定依据——当事人的视角 | 第27-30页 |
3.1.1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3.1.2 研究小组 | 第27页 |
3.1.3 访谈提纲 | 第27页 |
3.1.4 数据收集 | 第27-28页 |
3.1.5 数据分析 | 第28-30页 |
3.2 研究二:领悟质量的评定依据——咨询师的视角 | 第30-32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30页 |
3.2.2 研究小组 | 第30页 |
3.2.3 访谈提纲 | 第30-31页 |
3.2.4 数据收集 | 第31页 |
3.2.5 数据分析 | 第31-32页 |
4 结果 | 第32-38页 |
4.1 领悟质量的评定依据——当事人的视角 | 第32-33页 |
4.1.1 领悟的影响 | 第32页 |
4.1.2 领悟的特性 | 第32-33页 |
4.1.3 当事人眼中的“好”领悟 | 第33页 |
4.2 领悟质量的评定依据——咨询师的视角 | 第33-36页 |
4.2.1 领悟的影响 | 第34页 |
4.2.2 领悟的特性 | 第34-35页 |
4.2.3 领悟的类型 | 第35页 |
4.2.4 领悟的产生方式和情境 | 第35页 |
4.2.5 当事人对领悟的接纳程度 | 第35页 |
4.2.6 咨询师眼中的“好”领悟 | 第35-36页 |
4.3 领悟质量的评定依据——当事人与咨询师视角比较 | 第36-38页 |
5 讨论 | 第38-44页 |
5.1 领悟质量的评定依据——当事人的视角 | 第38-39页 |
5.1.1 领悟的影响 | 第38页 |
5.1.2 领悟的特性 | 第38-39页 |
5.2 领悟质量的评定依据——咨询师的视角 | 第39-41页 |
5.2.1 领悟的影响 | 第39-40页 |
5.2.2 领悟的特性 | 第40页 |
5.2.3 领悟的类型 | 第40-41页 |
5.2.4 领悟的产生方式和情境 | 第41页 |
5.2.5 当事人对领悟的接纳程度 | 第41页 |
5.3 领悟质量的评定依据——当事人与咨询师的视角比较 | 第41-42页 |
5.4 本研究的价值与反思 | 第42-44页 |
5.4.1 本研究的价值 | 第42-43页 |
5.4.2 对本研究的反思 | 第43-44页 |
6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0页 |
附录 | 第50-61页 |
附录1:针对当事人的访谈提纲 | 第50-51页 |
附录2:知情同意书(当事人) | 第51-52页 |
附录3:针对咨询师的访谈提纲 | 第52-53页 |
附录4:研究邀请函 | 第53-55页 |
附录5:咨询师的背景信息表 | 第55-56页 |
附录6:CQR之结果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