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头蝠声道声学特性的数值分析
CONTENTS | 第7-10页 |
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符号说明和缩略词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6-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1.1 仿生学 | 第16-17页 |
1.1.2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1.3 蝙蝠与超声 | 第18-19页 |
1.2 蝙蝠的概述 | 第19-25页 |
1.2.1 蝙蝠的分类 | 第19-21页 |
1.2.2 蝙蝠的声纳系统 | 第21-23页 |
1.2.3 菊头蝠蝙蝠的特征 | 第23-25页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5页 |
1.3.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27-4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1.1 蝙蝠样品的采集 | 第27页 |
2.1.2 菲菊头蝠声纳信号的声波特征 | 第27-28页 |
2.2 样品CT扫描 | 第28-30页 |
2.3 断层图像处理 | 第30-32页 |
2.3.1 图像的平滑处理 | 第31页 |
2.3.2 图像二值化处理 | 第31-32页 |
2.3.3 图像抽样压缩 | 第32页 |
2.4 三维数据可视化 | 第32-33页 |
2.5 有限元分析法 | 第33-34页 |
2.6 亥姆霍兹方程 | 第34-36页 |
2.7 有限单元网格离散化 | 第36-43页 |
2.8 近场声压的可视化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声道的计算模型 | 第45-54页 |
3.1 菲菊头蝠声道的结构 | 第45-48页 |
3.1.1 菲菊头蝠的三维数值模型 | 第45-46页 |
3.1.2 菲菊头蝠声道的详细结构 | 第46-48页 |
3.2 VTK数据结构分析 | 第48-50页 |
3.2.1 VTK介绍 | 第48页 |
3.2.2 VTK数据格式 | 第48-50页 |
3.3 OBJ数据格式 | 第50页 |
3.4 VTK与OBJ格式的相互转变 | 第50-51页 |
3.5 声道模型的处理 | 第51-54页 |
3.5.1 声道内腔体的填充 | 第51-52页 |
3.5.2 声道的形变 | 第52-54页 |
第四章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4-68页 |
4.1 声道声学特性的描述方法 | 第54页 |
4.2 声源位置的影响 | 第54-57页 |
4.2.1 声源在声带平面上的位置变化 | 第55-56页 |
4.2.2 在声带垂直方向上改变声源位置 | 第56-57页 |
4.3 菲菊头蝠声道的声学特性 | 第57-62页 |
4.3.1 声道的传输特性 | 第57-58页 |
4.3.2 鼻腔对超声传输的影响 | 第58-60页 |
4.3.3 下声门腔体对超声传输的影响 | 第60-62页 |
4.4 声道形变对传输特性的影响 | 第62-64页 |
4.4.1 声道长度伸缩对传输特性的影响 | 第62-63页 |
4.4.2 声道角度变化对传输特性的影响 | 第63-64页 |
4.5 马铁菊头蝠声道的声学特性 | 第64-68页 |
4.5.1 马铁菊头蝠声道的传输特性 | 第64-65页 |
4.5.2 鼻腔的声学功能 | 第65-66页 |
4.5.3 气管空腔的声学功能 | 第66-6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工作展望 | 第68-70页 |
5.1 总结 | 第68-69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项目 | 第75-7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