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9页 |
1.1 凝胶 | 第9-10页 |
1.1.1 凝胶的定义 | 第9页 |
1.1.2 凝胶的分类 | 第9-10页 |
1.2 超分子凝胶 | 第10-20页 |
1.2.1 超分子凝胶简介 | 第10-11页 |
1.2.2 超分子凝胶的制备与结构 | 第11页 |
1.2.3 超分子凝胶的主要驱动力 | 第11-17页 |
1.2.4 超分子凝胶的性能参数和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3 超分子凝胶的功能与应用 | 第20-26页 |
1.3.1 自愈性凝胶 | 第20-24页 |
1.3.2 相选择凝胶因子 | 第24-26页 |
1.4 本文工作的目的及意义 | 第26-29页 |
第2章 N-胺烷基芳缩醛取代葡萄糖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29-47页 |
2.1 引言 | 第29-31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1-38页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31-32页 |
2.2.2 化合物的合成 | 第32-36页 |
2.2.3 化合物的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方法 | 第36-3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6页 |
2.3.1 凝胶能力测试 | 第38-39页 |
2.3.2 最低凝胶浓度和相转变温度测试 | 第39-40页 |
2.3.3 凝胶的流变学性能 | 第40-44页 |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 第44-45页 |
2.3.5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45-46页 |
2.4 小结 | 第46-47页 |
第3章 基于酸碱作用的双组份凝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47-69页 |
3.1 引言 | 第47-4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8-49页 |
3.2.2 双组份凝胶因子的制备 | 第49-50页 |
3.2.3 双组份凝胶的性能测试方法 | 第50页 |
3.3 双组份凝胶因子的凝胶能力测试 | 第50-55页 |
3.3.1 化合物B0单双组份的凝胶性能 | 第51页 |
3.3.2 化合物B4单双组份的凝胶性能 | 第51-52页 |
3.3.3 化合物B6单双组份的凝胶性能 | 第52-54页 |
3.3.4 化合物B12单双组份的凝胶性能 | 第54-55页 |
3.4 双组份凝胶的性能研究 | 第55-66页 |
3.4.1 双组份凝胶体系的多功能性 | 第55-59页 |
3.4.2 双组份凝胶的流变学性能 | 第59-64页 |
3.4.3 双组份凝胶的自组装机理 | 第64-66页 |
3.5 小结 | 第66-69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4.1 结论 | 第69-70页 |
4.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附录 | 第79-8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