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引言 | 第11-21页 |
1.1 常见天牛类害虫的发生与危害 | 第11-12页 |
1.2 天牛类害虫的防治措施 | 第12-14页 |
1.2.1 化学防治措施 | 第12-13页 |
1.2.2 物理防治措施 | 第13页 |
1.2.3 诱集技术 | 第13页 |
1.2.4 检疫措施 | 第13-14页 |
1.3 褐梗天牛概述 | 第14-15页 |
1.3.1 褐梗天牛形态描述 | 第14-15页 |
1.3.2 褐梗天牛寄主及分布 | 第15页 |
1.4 松褐天牛概述 | 第15-16页 |
1.4.1 松褐天牛形态描述 | 第15-16页 |
1.4.2 松褐天牛寄主与分布 | 第16页 |
1.5 天牛生殖系统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6 松材线虫的发生及研究概况 | 第17-20页 |
1.6.1 松材线虫形态及发育特征 | 第17页 |
1.6.2 松材线虫病症状及致病机制 | 第17-18页 |
1.6.3 线虫的鉴定方法 | 第18-19页 |
1.6.4 松材线虫病的防治现状 | 第19-20页 |
1.7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2.1 试验区概况 | 第21-22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22-23页 |
2.2.1 供试天牛来源 | 第22页 |
2.2.2 松材线虫虫株与菌株 | 第22页 |
2.2.3 天牛诱捕器 | 第22页 |
2.2.4 褐梗天牛半人工饲料 | 第22页 |
2.2.5 试验仪器及试剂 | 第22-23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3-27页 |
2.3.1 两种天牛成虫发生规律研究 | 第23页 |
2.3.2 褐梗天牛雌成虫生殖系统结构特征和产卵特性 | 第23-24页 |
2.3.3 天牛携带线虫分离试验 | 第24-25页 |
2.3.4 褐梗天牛携带线虫的形态 | 第25页 |
2.3.5 褐梗天牛携带线虫的分子鉴定 | 第25-26页 |
2.3.6 褐梗天牛携带线虫的接种培养试验 | 第26-27页 |
2.3.7 褐梗天牛幼虫的药效试验 | 第27页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第27-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0页 |
3.1 沿海地区天牛发生规律 | 第29-31页 |
3.1.1 褐梗天牛发生时间动态 | 第29页 |
3.1.2 松褐天牛的发生时间动态 | 第29-30页 |
3.1.3 褐梗天牛与松褐天牛发生规律与数量比较 | 第30-31页 |
3.2 褐梗天牛雌成虫生殖系统结构特征和产卵特性 | 第31-32页 |
3.2.1 褐梗天牛雌成虫生殖系统结构特征 | 第31-32页 |
3.2.2 褐梗天牛产卵特性 | 第32页 |
3.3 褐梗天牛携带线虫分离与鉴定 | 第32-37页 |
3.3.1 天牛携带线虫数量变化规律 | 第32页 |
3.3.2 褐梗天牛携带线虫的携带率变化 | 第32-33页 |
3.3.3 不同林区褐梗天牛携带线虫情况 | 第33-34页 |
3.3.4 褐梗天牛携带线虫的形态鉴定 | 第34页 |
3.3.5 褐梗天牛携带线虫分子鉴定 | 第34-37页 |
3.3.6 褐梗天牛携带线虫的接种培养 | 第37页 |
3.4 褐梗天牛幼虫的防治试验 | 第37-40页 |
3.4.1 室内毒力测定 | 第37-38页 |
3.4.2 林间伐桩药效试验 | 第38-40页 |
4 讨论 | 第40-43页 |
4.1 褐梗天牛在山东威海的发生规律 | 第40页 |
4.2 褐梗天牛携带线虫分离与鉴定 | 第40-41页 |
4.3 褐梗天牛成虫生殖系统结构特征和产卵特性 | 第41页 |
4.4 褐梗天牛幼虫的防治 | 第41-43页 |
5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