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 一、科技金融效率的国外研究 | 第13-15页 |
| 二、科技金融效率的国内研究 | 第15-18页 |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8页 |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21页 |
| 第四节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21-23页 |
| 一、可能的创新点 | 第21-22页 |
| 二、存在的不足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科技金融相关理论分析 | 第23-27页 |
| 第一节 科技金融理论基础 | 第23-24页 |
| 一、金融发展理论的提出 | 第23页 |
| 二、金融发展理论的建立 | 第23-24页 |
| 三、金融发展理论的复兴 | 第24页 |
| 第二节 科技金融的内涵界定 | 第24-25页 |
| 第三节 科技金融效率的内涵界定及测算方法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27-43页 |
| 第一节 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历程 | 第27-28页 |
| 一、科技金融的起步准备阶段(1985-1995) | 第27页 |
| 二、科技金融的积极探索阶段(1996-2005) | 第27-28页 |
| 三、科技金融的快速发展阶段(2006至今) | 第28页 |
| 第二节 我国科技金融投入产出现状 | 第28-35页 |
| 一、政府和企业科技人才投入全时当量 | 第29-30页 |
| 二、包含了科技贷款与风险投资的其他资金投入 | 第30-31页 |
| 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资金 | 第31-32页 |
| 四、有效专利数 | 第32-33页 |
| 五、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 | 第33-34页 |
| 六、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 第34-35页 |
| 第三节 我国科技金融投入产出区域比较 | 第35-43页 |
| 一、全国各区域政府和企业科技人才投入全时当量 | 第36-37页 |
| 二、全国各区域包含了科技贷款与风险投资的其他资金投入 | 第37-38页 |
| 三、全国各区域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投入资金 | 第38-39页 |
| 四、全国各区域有效专利数 | 第39-40页 |
| 五、全国各区域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 | 第40-42页 |
| 六、全国各区域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我国科技金融效率实证分析 | 第43-68页 |
| 第一节 我国科技金融效率的静态分析 | 第43-54页 |
| 一、三阶段DEA方法模型 | 第43-45页 |
| 二、模型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45-47页 |
| 三、DEA静态实证结果 | 第47-52页 |
| 四、科技金融静态分析 | 第52-53页 |
| 五、区域科技金融效率的静态分析 | 第53-54页 |
| 第二节 我国科技金融效率的动态分析 | 第54-66页 |
| 一、DEA-Malmquist指数模型 | 第54-56页 |
| 二、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第56页 |
| 三、调整前的科技金融效率动态实证 | 第56-63页 |
| 四、调整后的科技金融效率实证结果 | 第63-66页 |
| 五、区域科技金融效率的动态分析 | 第66页 |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8-73页 |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68-70页 |
| 一、环境变量对科技金融效率的显著影响 | 第68页 |
| 二、规模效率是影响技术效率的主要原因 | 第68-69页 |
| 三、技术进步成为促进科技金融效率的主要原因 | 第69页 |
| 四、中西部地区科技金融效率年均增长超越东部 | 第69-70页 |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70-73页 |
| 一、科技金融投入应该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倾斜 | 第70页 |
| 二、政府应该优化科研经费投入并加强管理 | 第70-71页 |
| 三、结合地方特色提高规模效率 | 第71页 |
| 四、技术进步推动科技金融效率提高 | 第7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 在研期间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