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煤沥青的结构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2.1 煤沥青的结构模型 | 第14-15页 |
1.2.2 煤沥青结构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 煤沥青的组成、性质及应用 | 第16-19页 |
1.3.1 煤沥青的组成 | 第16页 |
1.3.2 煤沥青的性质 | 第16-17页 |
1.3.3 煤沥青的应用 | 第17-19页 |
1.4 煤沥青氧化及其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1.4.1 煤沥青的氧化解聚研究 | 第19-20页 |
1.4.2 BCAs化合物的研究 | 第20-21页 |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9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9-41页 |
2.1 试剂和仪器设备 | 第29-31页 |
2.1.1 化学试剂及规格 | 第29-30页 |
2.1.2 主要的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2.2 煤沥青样 | 第31-32页 |
2.3 实验步骤 | 第32-34页 |
2.3.1 煤沥青的超声萃取 | 第32页 |
2.3.2 煤沥青的逐级索式抽提 | 第32-33页 |
2.3.3 煤沥青和R_(CTP)的RICO | 第33页 |
2.3.4 煤沥青的碱/O2氧化 | 第33-34页 |
2.4 表征分析 | 第34-39页 |
2.4.1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GC/MS) | 第34页 |
2.4.2 气相色谱分析(GC) | 第34-36页 |
2.4.3 XRD和XPS分析 | 第36页 |
2.4.4 FTIR和固体~(13)C核磁共振分析(~(13)CNMR)分析 | 第36页 |
2.4.5 BET和SEM分析 | 第36页 |
2.4.6 热重分析(TG-DTG) | 第36页 |
2.4.7 液相色谱分析(HPLC) | 第36-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煤沥青结构直接表征及RICO | 第41-55页 |
3.1 煤沥青结构直接表征 | 第41-49页 |
3.1.1 固体~(13)CNMR分析 | 第41-43页 |
3.1.2 XPS分析 | 第43-44页 |
3.1.3 XRD分析 | 第44-45页 |
3.1.4 FTIR分析 | 第45-47页 |
3.1.5 TG-DTG分析 | 第47-49页 |
3.2 煤沥青RICO | 第49-5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第四章 煤沥青的中芳环组成分析研究 | 第55-91页 |
4.1 煤沥青的溶解性 | 第55-62页 |
4.1.1 DCTP的溶解性 | 第55-56页 |
4.1.2 萃取物的GC分析 | 第56-59页 |
4.1.3 萃取物的FTIR分析 | 第59-62页 |
4.2 煤沥青的族组分分离 | 第62-80页 |
4.2.1 族组分含量的分析 | 第62-63页 |
4.2.2 可溶组分的GC/MS分析 | 第63-73页 |
4.2.3 可溶组分的GC分析 | 第73-74页 |
4.2.4 可溶组分的1HNMR分析 | 第74-76页 |
4.2.5 族组分的元素和XPS分析 | 第76-79页 |
4.2.6 族组分的TG-DTG分析 | 第79-80页 |
4.3 R_(CTP)的结构分析 | 第80-87页 |
4.3.1 R_(CTP)的SEM和BET分析 | 第80-82页 |
4.3.2 R_(CTP)的固体~(13)C-NMR和XRD分析 | 第82-85页 |
4.3.3 R_(CTP)RICO分析 | 第85-8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1页 |
第五章 碱/O_2氧化煤沥青的研究 | 第91-103页 |
5.1 PR、ER和EPR的结构特征 | 第91-93页 |
5.1.1 PR、ER和EPR的元素分析 | 第91-92页 |
5.1.2 PR、ER和EPR的XRD分析 | 第92-93页 |
5.2 原煤沥青、PR、ER和EPR的碱/O_2氧化 | 第93-98页 |
5.2.1 氧化失重率和氧化产物的分析 | 第94-9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8-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103-105页 |
6.1 结论 | 第103-104页 |
6.2 建议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