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9-25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相关概念阐述 | 第10-14页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2页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五、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 第24-25页 |
第一章 社交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 第25-41页 |
第一节 社交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 第25-31页 |
一、社交媒体的产生:从早期雏形到个性化社交媒体的涌现 | 第25-28页 |
二、社交媒体的发展:从手机社媒兴起到不同社媒的融合 | 第28-31页 |
第二节 社交媒体的类型与功能定位 | 第31-36页 |
一、社交媒体的类型 | 第31-33页 |
二、不同类型社交媒体的功能定位 | 第33-36页 |
第三节 社交媒体的传播模式与传播特征 | 第36-41页 |
一、社交媒体的传播模式 | 第36-39页 |
二、社交媒体的传播特征 | 第39-41页 |
第二章 用户社交媒体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 第41-54页 |
第一节 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调查 | 第41-47页 |
一、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基本情况 | 第42-45页 |
二、用户信息偏好分析 | 第45-47页 |
第二节 用户使用社交媒体的情况分析 | 第47-54页 |
一、社交媒体与人际关系的维系与发展 | 第47-49页 |
二、“自我和谐”及“人际和谐”诉求 | 第49-51页 |
三、“去线索化”导致用户隐私泄露 | 第51-52页 |
四、“观众隔离”困难导致用户隐私泄露 | 第52-54页 |
第三章 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现状 | 第54-78页 |
第一节 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的价值与意义 | 第54-57页 |
一、隐私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 第54-55页 |
二、保护用户隐私的价值与意义 | 第55-57页 |
第二节 社交媒体平台隐私条款内容分析 | 第57-68页 |
一、样本选取与指标构建 | 第57-58页 |
二、隐私条款内容分析研究发现 | 第58-68页 |
第三节 社交媒体用户隐私关注与隐私保护调查 | 第68-78页 |
一、调查的缘起和实施 | 第68-70页 |
二、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感知程度调查 | 第70-73页 |
三、社交媒体用户隐私关注的影响因素调查 | 第73-76页 |
四、用户隐私关注与隐私保护的相关性调查 | 第76-78页 |
第四章 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泄露问题的原因与后果 | 第78-96页 |
第一节 社交媒体平台用户隐私泄露问题分析 | 第78-84页 |
一、平台对信息的不当获取导致用户信息的泄露 | 第78-81页 |
二、用户层面的侧面监视导致用户信息的泄露 | 第81-82页 |
三、社交媒体用户自我呈现不当导致隐私泄露 | 第82-84页 |
第二节 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泄露的原因 | 第84-92页 |
一、公私领域界限的模糊是信息泄露的情境动因 | 第84-86页 |
二、用户积极活跃的特性是信息泄露的文化动因 | 第86-87页 |
三、用户生产内容的价值性是信息泄露的经济动因 | 第87-89页 |
四、社交平台的时空平衡性是信息泄露的技术动因 | 第89-92页 |
第三节 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泄露的后果 | 第92-96页 |
一、用户“自我和谐”的破坏 | 第92-93页 |
二、“侧面监视”过度造成社会的信任危机 | 第93-94页 |
三、“全景式分类”使用户被不当归类 | 第94-96页 |
第五章 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保护对策 | 第96-107页 |
第一节 用户主动采取隐私保护措施 | 第96-98页 |
一、提升媒介素养,加强对自己和他人隐私的关注 | 第96-97页 |
二、主动设置隐私权限,防止他人对隐私的过度监视 | 第97页 |
三、建立监督社交平台的公民组织 | 第97-98页 |
第二节 平台应构建合理的信息收集与用户隐私保护边界 | 第98-101页 |
一、社交媒体隐私条款的应有之义 | 第98-100页 |
二、社交平台信息收集与用户隐私保护的并存 | 第100-101页 |
第三节 国家应完善现有的隐私保护法律 | 第101-107页 |
一、欧盟和美国的隐私保护现状 | 第102-103页 |
二、我国现有的隐私保护法律及其不足 | 第103-104页 |
三、政府完善隐私权保护法律的路径 | 第104-107页 |
结语 | 第107-108页 |
注释 | 第108-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4页 |
附录 1 | 第114-116页 |
附录 2 | 第116-11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18-119页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