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中西会通思想研究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9-13页 |
一、徐光启中西会通思想的形成 | 第13-24页 |
(一)西学东渐背景下西方科学思想的传入 | 第13-15页 |
(二)“天崩地解”的社会环境 | 第15-18页 |
1.宇宙天地观的改变 | 第16-18页 |
2.落寞的时代背景 | 第18页 |
(三)“备物致用”的社会抱负 | 第18-21页 |
1.少年时期:家庭及地域的影响 | 第19页 |
2.进京赶考 | 第19-20页 |
3.为政时期:研究与实践 | 第20-21页 |
(四)儒家精神和西方科学思想的冲突与融合 | 第21-24页 |
二、“博究天人主实用”的中西会通思想的具体内容 | 第24-41页 |
(一)“众用所基”的数学思想及《几何原本》的传入 | 第24-28页 |
1.首译《几何原本》的原因 | 第24-25页 |
2.不畏艰难,译《几何原本》 | 第25-27页 |
3.《几何原本》的传播及历史意义 | 第27-28页 |
(二)“熔彼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的会通旨趣 | 第28-31页 |
1.治历明时,取象于革 | 第28-29页 |
2.吸收西历优点,丰富我国历法 | 第29-31页 |
3.历法思想的后世影响 | 第31页 |
(三)“杂采众家”的农学思想与农事活动 | 第31-37页 |
1.农政之基,富强之本 | 第32页 |
2.融汇古今,成《农政全书》 | 第32-36页 |
3.《农政全书》的影响和意义 | 第36-37页 |
(四)正统思想下的富强之术 | 第37-41页 |
三、徐光启的中西会通思想特征 | 第41-47页 |
(一)继承创新兼备 | 第41-42页 |
(二)广收博采,会通中西 | 第42-43页 |
(三)注重实验的科学研究手段 | 第43-44页 |
(四)重“民生日用”的实用科学观 | 第44-45页 |
(五)由数达理的形式逻辑思维方法 | 第45-47页 |
四、徐光启中西会通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 第47-52页 |
(一)徐光启会通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47-50页 |
1.偶然还是实然:中西会通第一人的地位 | 第47-48页 |
2.现实幻想:从“补儒易佛”到“兴化致理”的尝试 | 第48-50页 |
(二)光前启后:徐光启会通思想的现世影响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