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资料与方法 | 第11-14页 |
| 1 研究资料 | 第11页 |
| 1.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 1.2 诊断标准 | 第11页 |
| 1.3 纳入标准 | 第11页 |
| 1.4 排除标准 | 第11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 2.1 信息采集 | 第11-13页 |
| 2.2 数据库的建立 | 第13页 |
| 3 统计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结果 | 第14-22页 |
| 1 性别分布情况 | 第14页 |
| 2 年龄分布情况 | 第14-15页 |
| 3 年龄与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 第15页 |
| 4 咽喉部相关因素的分析 | 第15-16页 |
| 4.1 咽喉部相关因素的分布情况 | 第15-16页 |
| 4.2 咽喉部相关因素与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 第16页 |
| 5 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中医体质的调查情况 | 第16-18页 |
| 5.1 九种中医体质类型的具体分布情况 | 第16-17页 |
| 5.2 体质类型与性别的相关性分析 | 第17-18页 |
| 5.3 体质类型与年龄的相关性分析 | 第18页 |
| 6 湿热质、气郁质及气虚质与咽喉部相关因素的单因数分析 | 第18-20页 |
| 6.1 湿热质与咽喉部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第18-19页 |
| 6.2 气虚质与咽喉部相关因素的单因数分析 | 第19页 |
| 6.3 气郁质与咽喉部相关因素的单因数分析 | 第19-20页 |
| 7 湿热质、气虚质、气郁质与咽喉部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20-22页 |
| 7.1 湿热质与咽喉部相关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20页 |
| 7.2 气虚质与咽喉部相关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20-21页 |
| 7.3 气郁质与咽喉部相关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第21-22页 |
| 分析与讨论 | 第22-33页 |
| 1 现代医学对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研究 | 第22-24页 |
| 1.1 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现状 | 第22页 |
| 1.2 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第22-23页 |
| 1.3 咽喉反流性疾病的临床诊断 | 第23-24页 |
| 1.4 咽喉反流性疾病的治疗 | 第24页 |
| 2 传统医学对咽喉反流性疾病的论述 | 第24-26页 |
| 2.1 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病位 | 第24-25页 |
| 2.2 咽喉反流性疾病的辨证分型 | 第25页 |
| 2.3 中医对咽喉反流性疾病的治疗 | 第25-26页 |
| 3 中医体质学的研究概况 | 第26-29页 |
| 3.1 体质的形成与发展 | 第26-27页 |
| 3.2 体质与证候的关系 | 第27-28页 |
| 3.3 体质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 第28页 |
| 3.4 体质与疾病发展的关系 | 第28-29页 |
| 3.5 体质与治疗的关系 | 第29页 |
| 4 研究背景的总结 | 第29页 |
| 5 研究结果的讨论 | 第29-32页 |
| 5.1 咽喉反流性疾病的发病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 第29页 |
| 5.2 咽喉反流性疾病与咽喉部相关因素的关系 | 第29-30页 |
| 5.3 咽喉反流性疾病与中医体质的关系 | 第30-31页 |
| 5.4 体质类型与咽喉部相关因素的关系 | 第31页 |
| 5.5 体质类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 第31-32页 |
| 6 不足与展望 | 第32-33页 |
| 结论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 附录 | 第37-47页 |
| 文献综述 | 第47-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 致谢 | 第51-52页 |
| 作者简历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