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市武都区楞干梁滑坡稳定性评价及防治对策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1.2.1 滑坡灾害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2.2 滑坡稳定性 | 第13-14页 |
| 1.2.3 滑坡防治 | 第14-16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环境 | 第18-30页 |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8-20页 |
| 2.1.1 气象 | 第18-19页 |
| 2.1.2 水文 | 第19-20页 |
| 2.2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 2.3 地层岩性 | 第21-25页 |
| 2.4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和地震 | 第25-27页 |
| 2.5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7-28页 |
| 2.6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条件分析 | 第30-40页 |
| 3.1 楞干梁滑坡(H1)基本特征 | 第30-33页 |
| 3.1.1 H1滑坡的形态特征 | 第30-31页 |
| 3.1.2 H1滑坡的变形特征 | 第31-32页 |
| 3.1.3 H1滑坡的物质结构特征 | 第32-33页 |
| 3.1.4 H1滑坡的滑带土特征 | 第33页 |
| 3.2 H1-1滑坡(滑块)基本特征 | 第33-36页 |
| 3.2.1 H1-1滑坡(滑块)的形态特征 | 第33-34页 |
| 3.2.2 H1-1滑坡(滑块)的变形特征 | 第34-35页 |
| 3.2.3 H1-1滑坡(滑块)的物质结构特征 | 第35-36页 |
| 3.3 H1-2滑坡(滑块)基本特征 | 第36-38页 |
| 3.3.1 H1-2滑坡(滑块)的形态特征 | 第36页 |
| 3.3.2 H1-2滑坡(滑块)的变形特征 | 第36-37页 |
| 3.3.3 H1-2滑坡(滑块)的物质结构特征 | 第37-38页 |
| 3.4 滑坡的形成条件对比 | 第38-40页 |
| 3.4.1 滑坡的形成条件 | 第38-39页 |
| 3.4.2 滑坡形成的诱发因素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计算 | 第40-48页 |
| 4.1 滑坡稳定性定性判断 | 第40页 |
| 4.2 滑坡稳定性定量评价 | 第40-46页 |
| 4.2.1 计算模型 | 第40-41页 |
| 4.2.2 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41-42页 |
| 4.2.3 滑坡稳定性计算及推力计算 | 第42-46页 |
| 4.3 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及发展趋势预测 | 第46-48页 |
| 4.3.1 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 第46页 |
| 4.3.2 滑坡发展趋势预测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灾害治理方案及工程设计 | 第48-56页 |
| 5.1 灾害治理的目标和原则 | 第48-49页 |
| 5.2 灾害防治方案 | 第49-50页 |
| 5.3 灾害治理工程设计 | 第50-54页 |
| 5.3.1 拦挡坝工程设计 | 第50-51页 |
| 5.3.2 杜家沟排导堤工程设计 | 第51-52页 |
| 5.3.3 滑坡左侧小沟防治工程设计 | 第52-53页 |
| 5.3.4 滑坡抗滑支挡及回填反压工程设计 | 第53-54页 |
| 5.3.5 翻坝路工程设计 | 第54页 |
| 5.4 灾害治理工程治理效果分析 | 第54-5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