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统与国会外交权之争—从威尔逊与洛奇说起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9页 |
(二)研究状况 | 第9-14页 |
1.国外研究状况 | 第9-12页 |
2.国内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1.研究方法 | 第14页 |
2.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一、威尔逊与洛奇之争 | 第15-29页 |
(一)威尔逊与洛奇对国联的态度 | 第16-21页 |
(二)威尔逊与洛奇的关系 | 第21-23页 |
(三)威尔逊与洛奇对国会的影响 | 第23-29页 |
二、总统与国会分歧的原因 | 第29-59页 |
(一)制宪会议与宪法的模糊性 | 第29-34页 |
1.制宪会议 | 第29-31页 |
2.宪法中的外交权力分配 | 第31-33页 |
3.宪法的模糊界定 | 第33-34页 |
(二)国会与总统的基础设置和价值观 | 第34-37页 |
(三)总统的个人性格、心理和美国外交 | 第37-41页 |
1.总统性格与外交 | 第38-40页 |
2.总统心理与美国外交 | 第40-41页 |
(四)党派之争 | 第41-46页 |
(五)理念之争 | 第46-54页 |
1.理想主义 | 第47-49页 |
2.现实主义 | 第49-51页 |
3.孤立主义 | 第51-54页 |
(六)利益集团的影响 | 第54-56页 |
(七)总统大选 | 第56-59页 |
三、对行政、立法外交权的再认识 | 第59-75页 |
(一)权力 | 第60-64页 |
1.多数人统治 | 第62页 |
2.精英统治 | 第62-63页 |
3.媒体影响 | 第63-64页 |
(二)分权与制衡 | 第64-70页 |
1.分权学说的流源 | 第65-66页 |
2.分权与制衡原则的辨析 | 第66-67页 |
3.宪法中的三权分立 | 第67-68页 |
4.美国行政机构与立法机构间的分权制衡 | 第68-70页 |
(三)美国分权制衡政体的局限 | 第70-75页 |
结语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