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约车服务监管的法律问题分析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二、研究重点 | 第8-9页 |
三、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我国网约车服务的监管概况 | 第12-21页 |
第一节 网约车服务的概况 | 第12-14页 |
一、网约车服务的定义 | 第12-13页 |
二、网约车服务模式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网约车服务的历史流变 | 第14-16页 |
一、网约车服务的历史背景 | 第14-15页 |
二、我国网约车服务的现状分析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我国网约车服务的监管现状 | 第16-21页 |
一、我国网约车服务的监管体系分析 | 第16-18页 |
二、地方网约车实施细则对比分析 | 第18-21页 |
第二章 网约车服务监管面临的法律问题分析 | 第21-29页 |
第一节 网约车服务的监管理念错位 | 第21-23页 |
一、网约车车辆的定性偏差 | 第21-22页 |
二、网约车服务的定位偏差 | 第22页 |
三、网约车服务平台公司的许可设计缺陷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网约车服务监管立法的局限 | 第23-26页 |
一、《暂行办法》的法律位阶问题 | 第23-24页 |
二、《暂行办法》违法设定权力 | 第24-25页 |
三、《暂行办法》的授权缺陷 | 第25-26页 |
第三节 网约车服务的监管模式分析 | 第26-29页 |
一、质量管制的缺陷 | 第26-27页 |
二、数量管制的必要性分析 | 第27页 |
三、价格管制的必要性分析 | 第27-29页 |
第三章 网约车服务监管面临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29-35页 |
第一节 监管理念错位的成因 | 第29-30页 |
一、网约车车辆定性偏差的原因 | 第29页 |
二、网约车服务定位偏差的原因 | 第29-30页 |
三、网约车服务许可设计存在缺陷的原因 | 第30页 |
第二节 监管立法不足的成因 | 第30-32页 |
一、法律位阶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31页 |
二、违法设定权力的原因 | 第31-32页 |
三、《暂行办法》授权地方政府的原因 | 第32页 |
第三节 沿用出租车监管模式的成因分析 | 第32-33页 |
一、质量管制的原因 | 第32-33页 |
二、数量管制的原因 | 第33页 |
三、价格管制的原因 | 第33页 |
第四节 网约车服务监管机制存在缺陷的成因分析 | 第33-35页 |
一、沿用出租车监管方式 | 第33-34页 |
二、缺乏行业协会的监管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完善网约车服务监管的对策 | 第35-42页 |
第一节 改变网约车服务的监管理念 | 第35-36页 |
一、改变网约车车辆的定性 | 第35-36页 |
二、改变网约车服务的定位 | 第36页 |
三、完善网约车服务的许可设计 | 第36页 |
第二节 网约车服务监管立法的完善 | 第36-38页 |
一、提高监管法律的的位阶 | 第37页 |
二、探索委托第三方起草监管法律草案 | 第37-38页 |
三、规避地方政府立法的局限性 | 第38页 |
第三节 网约车服务的监管模式设计 | 第38-40页 |
一、提高网约车服务质量 | 第39页 |
二、让市场决定网约车服务的数量和价格 | 第39-40页 |
第四节 完善网约车服务的监管 | 第40-42页 |
一、完善行业自律监管 | 第40-41页 |
二、改进监管方法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