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1 超滤技术概述及应用 | 第12-15页 |
1.1.1 超滤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2-13页 |
1.1.2 超滤分离技术原理 | 第13-14页 |
1.1.3 超滤技术的应用 | 第14-15页 |
1.2 超滤膜材料 | 第15-18页 |
1.2.1 无机膜材料 | 第16页 |
1.2.2 有机高分子材料 | 第16-18页 |
1.3 超滤膜的制备 | 第18-19页 |
1.4 膜污染与清洗研究 | 第19-20页 |
1.5 抑菌性超滤膜发展综述 | 第20-23页 |
1.5.1 抗菌材料 | 第20-21页 |
1.5.2 抑菌性超滤膜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5.3 天然抗菌剂—辣素 | 第22-23页 |
1.6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3-25页 |
2 含辣素衍生结构自聚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25-32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5-28页 |
2.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5-26页 |
2.1.2 均聚物的合成 | 第26页 |
2.1.3 均聚物的提纯 | 第26-27页 |
2.1.4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27页 |
2.1.5 热重的测定 | 第27页 |
2.1.6 抑菌性能评价 | 第27-28页 |
2.1.6.1 菌种及来源 | 第27页 |
2.1.6.2 培养基 | 第27-28页 |
2.1.6.3 抑菌率测定方法 | 第28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8-30页 |
2.2.1 红外谱图测定结果 | 第28-29页 |
2.2.2 热重测定结果 | 第29-30页 |
2.2.3 抑菌性能测定 | 第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3 HMADBA改性超滤膜制备方案的考察 | 第32-41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2-36页 |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32-33页 |
3.2.2 改性抑菌超滤膜的制备 | 第33-35页 |
3.2.2.1 膜的制备 | 第33页 |
3.2.2.2 膜的制备方案 | 第33-35页 |
3.2.3 膜表征及性能测试 | 第35-36页 |
3.2.3.1 膜表面结构的测定 | 第35页 |
3.2.3.2 纯水透过系数的测定 | 第35页 |
3.2.3.3 通量及截留率的测定 | 第35-36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6-40页 |
3.3.1 不同方案所制备的膜的表面结构分析 | 第36-38页 |
3.3.2 不同方案所制备的膜分离性能的研究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抑菌PHMADBA改性超滤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41-62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41-45页 |
4.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41-42页 |
4.1.2 PS/PH改性超滤膜的制备 | 第42页 |
4.1.3 膜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 第42-45页 |
4.1.3.1 改性超滤膜表面结构和形貌的表征 | 第42-43页 |
4.1.3.2 改性超滤膜的稳定性测试 | 第43-44页 |
4.1.3.3 膜的分离性能测试 | 第44页 |
4.1.3.4 改性超滤膜的抑菌性测试 | 第44-4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5-60页 |
4.2.1 PS/PH改性膜中HMADBA存在形式的验证 | 第45-51页 |
4.2.1.1 铸膜液的形态分析 | 第45-46页 |
4.2.1.2 膜的热重分析 | 第46-47页 |
4.2.1.3 改性前后膜的表面和断面结构 | 第47-48页 |
4.2.1.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48-50页 |
4.2.1.5 通量及截留性能的测定 | 第50-51页 |
4.2.2 HMADBA添加量对超滤膜性能和结构的影响 | 第51-60页 |
4.2.2.1 HMADBA添加量对超滤膜表面结构与形貌的影响 | 第52-55页 |
4.2.2.2 HMADBA添加量对超滤膜亲水性能的影响 | 第55页 |
4.2.2.3 HMADBA添加量对超滤膜机械性能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2.4 HMADBA添加量对超滤膜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56-58页 |
4.2.2.5 HMADBA添加量对超滤膜抑菌性能的影响 | 第58-6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5 抑菌超滤膜耐污染性能测试 | 第62-66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62-63页 |
5.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62页 |
5.1.2 膜分离性能和耐污染性能测试 | 第62-63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3-6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