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机动车尾气CO、CO_2检测的意义 | 第11-13页 |
1.2 机动车CO、CO_2排放因子检测技术发展现状 | 第13-19页 |
1.2.1 排放因子检测方法 | 第13-16页 |
1.2.2 流量测量技术 | 第16-17页 |
1.2.3 CO、CO_2检测技术 | 第17-19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CO、CO_2红外测量基本原理 | 第21-42页 |
2.1 CO、CO_2分子红外吸收理论 | 第21-28页 |
2.1.1 红外气体分子光谱基本理论 | 第21-23页 |
2.1.2 CO、CO_2红外吸收特性 | 第23-24页 |
2.1.3 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 第24-28页 |
2.2 CO、CO_2浓度测量原理与技术 | 第28-32页 |
2.2.1 红外气体吸收的一般方程 | 第28-29页 |
2.2.2 实用型红外气体吸收定律 | 第29-30页 |
2.2.3 差分相关检测技术 | 第30-32页 |
2.3 红外测量核心器件 | 第32-41页 |
2.3.1 红外光源 | 第32-34页 |
2.3.2 红外探测器 | 第34-39页 |
2.3.3 测量气室 | 第39-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机动车尾气预处理与质量流量测量 | 第42-67页 |
3.1 机动车尾气预处理 | 第42-53页 |
3.1.1 预处理气路设计 | 第42-48页 |
3.1.2 预处理硬件电路设计 | 第48-53页 |
3.2 机动车尾气流量测量 | 第53-61页 |
3.2.1 流量测量方法研究 | 第53-55页 |
3.2.2 流量测量气路设计 | 第55-58页 |
3.2.3 流量测量硬件电路设计 | 第58-61页 |
3.3 模块整体性能测试 | 第61-66页 |
3.3.1 预处理效果评估 | 第62-63页 |
3.3.2 质量流量测量评估 | 第63-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机动车尾气CO、CO_2浓度测量系统设计 | 第67-99页 |
4.1 CO、CO_2测量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第67-69页 |
4.2 气路模块设计 | 第69-73页 |
4.2.1 气路功能分析 | 第69-70页 |
4.2.2 气路运行模式 | 第70-73页 |
4.3 气体红外吸收测量电路模块设计 | 第73-98页 |
4.3.1 自适应宽量程检测电路 | 第73-80页 |
4.3.2 差分相关采样电路 | 第80-83页 |
4.3.3 驱动电路 | 第83-86页 |
4.3.4 环境参数检测电路 | 第86-93页 |
4.3.5 单频数字滤波电路 | 第93-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5章 浓度修正算法与系统性能测试 | 第99-127页 |
5.1 系统集成与制备工作 | 第99-108页 |
5.1.1 模块集成 | 第99-100页 |
5.1.2 动态配气 | 第100-104页 |
5.1.3 浓度标定实验 | 第104-108页 |
5.2 浓度修正算法 | 第108-121页 |
5.2.1 环境修正系统 | 第108-110页 |
5.2.2 神经网络建模 | 第110-113页 |
5.2.3 多环境因子修正 | 第113页 |
5.2.4 算法验证 | 第113-116页 |
5.2.5 差分相关采样技术验证 | 第116-121页 |
5.3 系统整体性能测试 | 第121-126页 |
5.3.1 检测下限 | 第121-122页 |
5.3.2 检测精度 | 第122-125页 |
5.3.3 检测范围 | 第125页 |
5.3.4 稳定性 | 第125-126页 |
5.3.5 灵敏度 | 第12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第6章 机动车尾气CO、CO_2排放因子测量系统现场应用 | 第127-137页 |
6.1 轻型汽油机动车CO、CO_2排放因子测量 | 第127-133页 |
6.1.1 国四轻型汽油车测试 | 第127-130页 |
6.1.2 国五轻型汽油车测试 | 第130-133页 |
6.2 轻型柴油机动车CO、CO_2排放因子测量 | 第133-13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9页 |
致谢 | 第149-1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