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来源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背景 | 第10-12页 |
1.1.3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2-13页 |
1.3 先行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1.3.1 中小学校建筑空间研究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7-20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1.5.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7-20页 |
第2章 教学区公共空间设计相关影响因素解析 | 第20-27页 |
2.1 相关基础理论 | 第20-21页 |
2.1.1 教学环境论 | 第20页 |
2.1.2 环境行为学 | 第20-21页 |
2.2 公共空间构成设计的影响因素 | 第21-24页 |
2.2.1 小学生行为活动的基本特征 | 第21-23页 |
2.2.2 小学生行为活动的生理及心理尺度 | 第23-24页 |
2.3 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要件 | 第24-25页 |
2.4 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国内外小学教学区公共空间相关资料研究 | 第27-72页 |
3.1 国内外小学教学区公共空间典型性案例分析 | 第27-49页 |
3.1.1 国内外小学教学区公共空间典型案例选取 | 第27-29页 |
3.1.2 国内外小学教学区公共空间案例分析 | 第29-47页 |
3.1.3 案例分析总结 | 第47-49页 |
3.2 国内小学教学区公共空间现状调查 | 第49-65页 |
3.2.1 调查对象选取及目的 | 第49-50页 |
3.2.2 调查方式及内容 | 第50-51页 |
3.2.3 部分调查学校数据分析 | 第51-56页 |
3.2.4 小学生行为活动分析 | 第56-65页 |
3.3 教学区公共空间的构成分析 | 第65-71页 |
3.3.1 公共空间的功能构成 | 第65-66页 |
3.3.2 公共空间的空间尺度 | 第66页 |
3.3.3 公共空间的组合模式 | 第66-69页 |
3.3.4 公共空间的量化分析 | 第69-71页 |
3.4 小结 | 第71-72页 |
第4章 济宁海达行知学校小学部教学区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 第72-86页 |
4.1 项目概况及校园规划 | 第72-76页 |
4.1.1 项目概况 | 第72页 |
4.1.2 学校教育理念及教育模式 | 第72页 |
4.1.3 校园规划及空间布局 | 第72-76页 |
4.2 济宁海达行知学校小学部教学区公共空间设计 | 第76-85页 |
4.2.1 教学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构成 | 第76-81页 |
4.2.2 教学区公共空间的优化设计 | 第81-85页 |
4.3 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结语 | 第86-88页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86页 |
5.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第86-87页 |
5.3 研究的待深化与待扩展空间 | 第87-88页 |
第6章 附录:方案表达及技术图纸 | 第88-111页 |
6.1 济宁海达行知学校小学部总平面图 | 第88-89页 |
6.2 小学部教学综合楼平面图 | 第89-94页 |
6.3 小学部教学综合楼立面图、剖面图 | 第94-101页 |
6.4 教学区公共空间局部大样图 | 第101-105页 |
6.5 项目实景图 | 第105-111页 |
调查用表 | 第111-114页 |
图表目录 | 第114-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