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成因论文

昌宁—孟连构造带西南部始新世斑岩成矿作用--以老厂与南腊矿床为例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前言第12-31页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第12-15页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第15-26页
        1.2.1 钼矿床构造背景与成矿机制第15-17页
        1.2.2 斑岩型矿床金属富集机制第17-24页
        1.2.3 岩浆热液型铅锌矿金属富集机制第24-25页
        1.2.4 存在问题第25-26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第26-30页
        1.3.1 研究内容第26-27页
        1.3.2 分析方法与测试技术第27-30页
    1.4 完成工作量第30-31页
2 区域与矿床地质第31-62页
    2.1 昌宁-孟连构造带南部第32-45页
        2.1.1 岩浆岩第32-33页
        2.1.2 地层第33-36页
        2.1.3 构造第36-38页
        2.1.4 成矿类型与成矿序列第38-41页
        2.1.5 典型矿床与地质特征第41-45页
    2.2 昌宁-孟连构造带西部第45-55页
        2.2.1 岩浆岩第45-48页
        2.2.2 地层第48-51页
        2.2.3 构造第51页
        2.2.4 成矿类型与成矿序列第51-52页
        2.2.5 典型矿床与地质特征第52-55页
    2.3 新特提斯碰撞造山成矿系统第55-62页
        2.3.1 云南-西藏地区第57页
        2.3.2 缅甸地区第57-62页
3 岩浆岩地球化学第62-101页
    3.1 岩相学第62-65页
        3.1.1 澜沧老厂矿床隐伏花岗斑岩第62-64页
        3.1.2 沧源南腊地区花岗岩第64-65页
    3.2 岩石主微量元素第65-75页
        3.2.1 主量元素第65-70页
        3.2.2 微量元素第70-75页
    3.3 同位素年代学第75-81页
        3.3.1 老厂隐伏花岗斑岩年代学第76页
        3.3.2 沧源南腊地区花岗斑岩年代学第76-81页
    3.4 同位素地球化学第81-84页
    3.5 矿物学第84-95页
        3.5.1 长石EPMA主量成分第84-85页
        3.5.2 长石原位地球化学第85-92页
        3.5.3 锆石原位微量地球化学第92-95页
    3.6 成岩压力、温度与氧逸度第95-101页
        3.6.1 矿物组合压力计第95-98页
        3.6.2 锆石Ti温度计第98-99页
        3.6.3 锆石δCe氧逸度计第99-101页
4 矿床地球化学第101-136页
    4.1 岩相学第101-105页
        4.1.1 老厂隐伏斑岩-矽卡岩型铜-钼矿床第101-104页
        4.1.2 南腊矽卡岩型铅-锌-银矿床第104-105页
    4.2 成矿流体第105-122页
        4.2.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类型第105-109页
        4.2.2 流体包裹体成分第109-114页
        4.2.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与盐度估算第114-117页
        4.2.4 成矿压力与深度估算第117-118页
        4.2.5 pH值估算第118-121页
        4.2.6 氧逸度值估算第121-122页
    4.3 矿物地球化学第122-130页
        4.3.1 矿物EPMA成分分析第122-127页
        4.3.2 成矿物理化学第127-130页
    4.4 同位素地球化学第130-136页
        4.4.1 金属硫化物S同位素第130-134页
        4.4.2 石英包裹体H-O同位素第134-136页
5 成岩成矿模式第136-156页
    5.1 花岗岩类型与成因第136-143页
        5.1.1 高分异花岗岩的类型判别第136-140页
        5.1.2 岩浆源区与演化第140-143页
    5.2 岩浆-热液演化与成矿作用第143-153页
        5.2.1 成岩成矿阶段与物理化学条件变化第143-147页
        5.2.2 老厂与南腊岩浆组分对成矿专属性的控制第147-149页
        5.2.3 老厂与南腊流体演化对金属沉淀的影响第149-153页
    5.3 老厂与南腊矿床的关系第153-156页
        5.3.1 成矿专属性的假象第153页
        5.3.2 同源岩浆分异第153-154页
        5.3.3 异源岩浆同化第154-156页
6 区域成矿规律第156-166页
    6.1 区域新生代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第156-163页
        6.1.1 云南三江地区新生代碰撞造山活动及成矿作用第157-161页
        6.1.2 缅甸新生代碰撞造山活动及成矿作用第161-163页
    6.2 构造转换作用与成岩成矿模型第163-166页
7 结论第166-170页
    7.1 主要认识与成果第166-167页
        7.1.1 老厂成矿岩体与南腊成矿岩体的关系第166页
        7.1.2 老厂成矿过程与南腊成矿过程的差别第166-167页
        7.1.3 叠加成矿作用第167页
        7.1.4 新特提斯构造转换成矿作用第167页
    7.2 存在问题第167-170页
        7.2.1 岩浆混染与多重岩浆房假设第168页
        7.2.2 斑岩矿床的“假还原”与成矿远景第168-170页
致谢第170-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98页
附录第198页

论文共1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神经肽S类似物的合成、活性及入脑研究
下一篇:猪苓内生菌的多样性、系统发育和抗肺癌细胞系A549活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