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

基于微针给药的靶向黑素细胞抗色素沉着纳米粒的研究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5页
前言第15-20页
第一部分 基于微针给药的纳米粒经皮递送机理研究第20-53页
 1 仪器与材料第20-22页
   ·仪器第20-21页
   ·材料与试剂第21-22页
 2 微针对纳米粒经皮给药的促透作用研究第22-37页
   ·双荧光纳米粒的制备和表征第22-23页
   ·香豆素-6 HPLC 分析方法的建立第23-24页
   ·包封率和载药量测定第24页
   ·纳米粒体外释放实验第24页
   ·离体皮肤的制备第24-25页
   ·微针阵列处理皮肤第25页
   ·皮肤样品测定方法的建立第25页
   ·透皮实验第25-26页
   ·结果第26-37页
 3 纳米粒特性对微针经皮给药的影响第37-43页
   ·纳米粒的制备和表征第37-38页
   ·纳米粒经皮给药第38-39页
   ·结果第39-43页
 4 人体皮肤中纳米粒经微针给药的经皮递送第43-48页
   ·皮肤的预处理第43页
   ·透皮实验第43-44页
   ·结果第44-48页
 5 小结第48-49页
 6 讨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第二部分 抗色素沉着药物的优选及载药PLGA 缓释纳米粒的制备表征第53-71页
 1 仪器与材料第54-55页
   ·仪器第54页
   ·材料与试剂第54-55页
 2 实验方法第55-59页
   ·抗色素沉着药物的优选第55-57页
   ·熊果苷纳米粒制备及表征第57页
   ·熊果苷HPLC 分析方法的建立第57-58页
   ·包封率的测定第58页
   ·载药量的测定第58-59页
   ·体外释放试验第59页
 3 实验结果第59-68页
   ·美白剂对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抑制作用第59页
   ·美白剂对黑素生成的影响第59-60页
   ·美白剂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第60-61页
   ·药效及安全性评价第61-62页
   ·熊果苷含量测定方法学结果第62-63页
   ·纳米粒中熊果苷的测定第63-64页
   ·载熊果苷纳米粒的制备工艺优化第64-68页
   ·体外释放实验第68页
 4 小结第68页
 5 讨论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1页
第三部分 靶向纳米粒的构建及体外靶向性评价第71-87页
 1 仪器与材料第72-73页
   ·仪器第72页
   ·材料与试剂第72-73页
 2 实验方法第73-77页
   ·小鼠ASIP 的重组和构建第73页
   ·ASIP 修饰的靶向纳米粒的构建第73-74页
   ·ASIP 接枝率的测定第74-75页
   ·靶向纳米粒的粒径分布与Zeta 电位第75页
   ·靶向纳米粒的表面形态测定第75页
   ·验证ASIP 与纳米粒偶联第75-76页
   ·靶向纳米粒的体外生物功能评价实验第76-77页
 3 结果第77-84页
   ·BCA 含量测定试剂盒标准曲线第77-78页
   ·BCA 含量测定方法的回收率和精密度测定第78页
   ·纳米粒上偶联的ASIP 的定量测定第78页
   ·纳米粒的形态与表征第78-79页
   ·流式细胞仪定性验证纳米粒偶联第79-80页
   ·共聚焦显微镜定性验证实验第80-81页
   ·靶向纳米粒的细胞内吞第81-83页
   ·流式细胞仪验证ASIP 的生物活性第83-84页
 4 小结第84页
 5 讨论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7页
第四部分 靶向纳米粒的体外药效研究第87-98页
 1 仪器与材料第87-88页
   ·仪器第87-88页
   ·材料与试剂第88页
 2 实验方法第88-90页
   ·ASIP 修饰纳米粒对细胞MC1R 受体的结合及对α-MSH 的拮抗作用第88-89页
   ·体外药效评价第89-90页
 3 实验结果第90-95页
   ·ASIP 修饰纳米粒对细胞 MC1R 受体的结合及对α-MSH 的拮抗 作用第90-92页
   ·体外药效评价第92-95页
 4 小结第95页
 5 讨论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98页
第五部分 刺鼠蛋白修饰载熊果苷纳米粒的体内药效评价第98-109页
 1 仪器与材料第98-99页
   ·仪器第98页
   ·材料与试剂第98-99页
   ·实验动物第99页
 2. 实验方法第99-102页
   ·色素沉着小鼠模型第99-100页
   ·皮肤亮度测定第100页
   ·Dopa 染色法-皮肤中黑素细胞染色第100页
   ·Masson Fontana 染色法-皮肤中黑素颗粒染色第100-101页
   ·统计分析第101页
   ·统计分析第101-102页
 3 实验结果第102-106页
   ·色素沉着小鼠模型第102页
   ·皮肤亮度变化第102-103页
   ·Dopa 染色法-皮肤中黑素细胞染色第103-104页
   ·皮肤中黑素颗粒染色第104-105页
   ·皮肤刺激性实验评价指标与结果第105-106页
 4 小结第106页
 5 讨论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09页
全文总结第109-111页
综述:美白化合物的分类和筛选评价方法第111-127页
 1 美白化合物的筛选第111-113页
   ·酶测定和细胞的培养方法第111-112页
   ·重建人体表皮第112-113页
   ·动物模型第113页
 2 美白化合物的效能评价第113-116页
   ·体内人体试验第113页
   ·临床评估第113-114页
   ·仪器评价第114-115页
   ·分析方法第115-116页
   ·适用性测试第116页
 3 美白化合物分类第116-121页
   ·氢醌第117页
   ·对苄氧酚第117页
   ·对甲氧酚第117-118页
   ·熊果苷第118页
   ·皮质激素第118页
   ·维甲酸第118页
   ·壬二酸第118-119页
   ·曲酸第119页
   ·维 C 磷酸酯镁第119页
   ·烟酰胺第119页
   ·丁基间苯二酚第119页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第119-120页
   ·羟基酸第120页
   ·鞣花酸第120页
   ·白藜芦醇第120页
   ·甘草提取物第120页
   ·亚油酸和硫辛酸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27页
发表论文及参加的科研工作第127-129页
致谢第129页

论文共12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氢水对急性马尾综合征大鼠神经元损害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1、新型氮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真菌活性研究;2、GM3衍生物抗原的合成及肿瘤疫苗的免疫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