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晋绥边区军人优抚问题研究
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4-19页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4-18页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8-19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9-21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3.2 论文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晋绥边区军人优抚工作的背景 | 第21-31页 |
2.1 中共优抚政策溯源 | 第21-23页 |
2.1.1 优待红军战士及其家属 | 第21-22页 |
2.1.2 安置退役红军 | 第22页 |
2.1.3 抚恤伤亡军人 | 第22-23页 |
2.2 晋绥边区概况 | 第23-27页 |
2.2.1 晋绥边区的地理环境 | 第23-24页 |
2.2.2 晋绥边区的政治概况 | 第24-25页 |
2.2.3 晋绥边区的经济概况 | 第25-26页 |
2.2.4 晋绥边区的人民生活与军事斗争 | 第26-27页 |
2.3 晋绥边区优抚机构设置 | 第27-31页 |
2.3.1 政府组织机构 | 第28-29页 |
2.3.2 群众团体组织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晋绥边区关于抗日军人的优抚工作 | 第31-51页 |
3.1 优待抗日军人 | 第31-37页 |
3.1.1 保障军队物质供给 | 第31-33页 |
3.1.2 发动群众爱护抗日军人 | 第33-35页 |
3.1.3 保护抗日军人婚姻 | 第35-37页 |
3.2 安置退役军人 | 第37-42页 |
3.2.1 规范退役工作程序 | 第37-39页 |
3.2.2 物质补助与权益优待 | 第39-40页 |
3.2.3 帮助退役军人转入生产 | 第40-42页 |
3.3 抚恤伤残荣誉军人 | 第42-47页 |
3.3.1 划分伤残抚恤等级 | 第43-44页 |
3.3.2 帮助荣誉军人建立家务 | 第44-46页 |
3.3.3 塑造模范荣誉军人形象 | 第46-47页 |
3.4 褒扬烈士与抚恤遗族 | 第47-51页 |
3.4.1 纪念牺牲烈士 | 第47-48页 |
3.4.2 抚恤军烈属 | 第48-51页 |
第四章 晋绥边区关于抗日军人家属的优抚工作 | 第51-65页 |
4.1 生产优待 | 第51-57页 |
4.1.1 实行土地代耕 | 第51-55页 |
4.1.2 帮助抗属发展副业 | 第55-56页 |
4.1.3 成立优抗合作社 | 第56-57页 |
4.2 物质优待 | 第57-61页 |
4.2.1 政府发放粮款 | 第57-60页 |
4.2.2 发动群众互济 | 第60-61页 |
4.3 荣誉及权益优待 | 第61-65页 |
4.3.1 举行节日慰问活动 | 第62-63页 |
4.3.2 给予各种权益优待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晋绥边区抗日军人优抚工作的得失及历史启示 | 第65-79页 |
5.1 晋绥边区抗日军人优抚工作取得的成效 | 第65-70页 |
5.1.1 保障和改善了抗日军人及抗属的生活 | 第65-67页 |
5.1.2 密切了人民与政府和军队的关系 | 第67-69页 |
5.1.3 激发了军民参与抗战的积极性 | 第69-70页 |
5.2 晋绥边区抗日军人优抚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70-74页 |
5.2.1 基层工作的不到位 | 第70-72页 |
5.2.2 群众认识存在偏差 | 第72-74页 |
5.3 晋绥边区抗日军人优抚工作的历史启示 | 第74-79页 |
5.3.1 根据实际制定合理可行的优抚标准 | 第74-75页 |
5.3.2 加强优抚工作中的社会动员 | 第75-76页 |
5.3.3 通过调查研究细化优抚实施办法 | 第76-79页 |
结语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