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对执政安全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1.2.2 对执政安全的专门研究 | 第15-16页 |
1.3 核心概念与逻辑结构 | 第16-23页 |
1.3.1 核心概念 | 第16-18页 |
1.3.2 论文假设与模型构建 | 第18-20页 |
1.3.3 逻辑结构 | 第20-22页 |
1.3.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22-23页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3-25页 |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3页 |
1.4.2 论文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23-25页 |
第2章 国际生态与执政安全 | 第25-45页 |
2.1 新时期国际生态的总体状况与趋势 | 第25-28页 |
2.1.1 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 | 第25-26页 |
2.1.2 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 第26页 |
2.1.3 高新技术的双刃剑特征日益明显 | 第26-27页 |
2.1.4 和平与发展任重道远 | 第27-28页 |
2.2 挑战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国际生态因素分析 | 第28-34页 |
2.2.1 国际社会意识形态差异对执政安全的冲击 | 第28-30页 |
2.2.2 和平崛起衍生的国际社会恐惧对执政安全的影响 | 第30-31页 |
2.2.3 以人权为重点干涉中国内政对执政安全的消极作用 | 第31-32页 |
2.2.4 以瓦解中国主权完整为手段对执政安全的破坏 | 第32-34页 |
2.3 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国际战略构想 | 第34-45页 |
2.3.1 中国和谐文化的价值及其反渗透 | 第34-36页 |
2.3.2 拓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对话机制和交流平台 | 第36-38页 |
2.3.3 承担大国责任以彰显执政党的影响 | 第38-40页 |
2.3.4 第三世界阵地的团结和巩固 | 第40-43页 |
2.3.5 扩大世界范围内党际交往以增进了解和互信 | 第43-45页 |
第3章 国内生态与执政安全 | 第45-64页 |
3.1 国内经济生态与执政安全 | 第45-48页 |
3.1.1 经济结构变迁对执政安全的影响 | 第45-46页 |
3.1.2 经济发展水平变迁对执政安全的影响 | 第46-47页 |
3.1.3 分配差距扩大对执政安全的冲击 | 第47-48页 |
3.2 国内政治生态与执政安全 | 第48-53页 |
3.2.1 对民主政治迅速发展的诉求与中国国情的矛盾对执政安全的影响 | 第48-49页 |
3.2.2 利益集团间利益冲突对执政安全的消解 | 第49-52页 |
3.2.3 群体性公共危机对执政安全的威胁 | 第52-53页 |
3.3 国内社会生态与执政安全 | 第53-56页 |
3.3.1 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对执政安全的副作用 | 第54-55页 |
3.3.2 社会阶层分化凸显利益矛盾 | 第55-56页 |
3.4 强化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国内发展战略设计 | 第56-64页 |
3.4.1 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 第56-58页 |
3.4.2 坚定不移地坚持两个基本点 | 第58-60页 |
3.4.3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 第60-61页 |
3.4.4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化解影响执政安全的消极因素 | 第61-64页 |
第4章 党内生态与执政安全 | 第64-83页 |
4.1 强化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国内发展战略设计 | 第64-65页 |
4.1.1 党内生态的含义 | 第64页 |
4.1.2 党内生态的构成 | 第64-65页 |
4.2 影响执政安全的党内生态因素 | 第65-72页 |
4.2.1 基层组织的涣散与战斗力的渐减 | 第65-68页 |
4.2.2 作风的嬗变与执政形象的恶化 | 第68-69页 |
4.2.3 制度的不健全对执政功能的制约 | 第69-70页 |
4.2.4 腐败的滋生和蔓延对执政安全的瓦解 | 第70-72页 |
4.3 提升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党内建设路径 | 第72-83页 |
4.3.1 传统党建领域的巩固与创新 | 第72-78页 |
4.3.2 持之以恒地反腐败,纯洁党的执政队伍 | 第78-80页 |
4.3.3 坚持依法执政 | 第80-83页 |
第5章 网络信息化与执政安全 | 第83-101页 |
5.1 网络信息化对执政安全的挑战 | 第83-88页 |
5.1.1 网络信息化挑战意识形态 | 第83-84页 |
5.1.2 网络信息化使社会控制更加困难 | 第84-86页 |
5.1.3 网络信息化使网络无政府主义成为可能 | 第86-87页 |
5.1.4 数字鸿沟加剧两极分化和社会断裂 | 第87-88页 |
5.2 世界各国执政党应对信息革命的经验 | 第88-94页 |
5.2.1 美国执政党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经验 | 第88-90页 |
5.2.2 德国社民党领导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 | 第90-92页 |
5.2.3 印度人民党应对信息化的执政经验 | 第92-94页 |
5.3 网络信息化下的执政安全应对策略 | 第94-101页 |
5.3.1 建设服务型政府,积极推进电子政务 | 第94-95页 |
5.3.2 加快网络立法,保障网络民主政治有序发展 | 第95-97页 |
5.3.3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引领社会舆论导向 | 第97-99页 |
5.3.4 加快信息化基础建设,消除"数字鸿沟" | 第99-101页 |
第6章 执政合法性与执政安全 | 第101-121页 |
6.1 合法性与执政安全 | 第101-107页 |
6.1.1 合法性的含义 | 第101-105页 |
6.1.2 执政合法性的获取 | 第105-107页 |
6.2 绩效合法性对执政安全的意义与挑战 | 第107-111页 |
6.2.1 绩效合法性对执政安全的积极作用 | 第107-109页 |
6.2.2 绩效合法性对执政安全的消极作用 | 第109-111页 |
6.3 完善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合法性资源的开发 | 第111-121页 |
6.3.1 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合法性资源的构成 | 第111-113页 |
6.3.2 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合法性资源的开发路径 | 第113-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