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州榆林窟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 资料数据来源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瓜州县环境概况 | 第21-30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21-28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1-23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3-25页 |
2.1.3 地质概况 | 第25页 |
2.1.4 气象概况 | 第25-26页 |
2.1.5 水资源概况 | 第26-27页 |
2.1.6 土壤植被 | 第27-28页 |
2.2 社会环境概况 | 第28-30页 |
2.2.1 行政区划及人口 | 第28页 |
2.2.2 国民经济与产业 | 第28页 |
2.2.3 文化、教育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榆林窟的旅游环境现状及特征 | 第30-40页 |
3.1 榆林窟景区类型 | 第30-32页 |
3.1.1 旅游景区分类 | 第30-31页 |
3.1.2 榆林窟景区类型 | 第31-32页 |
3.2 旅游景区布局与旅游展陈路线 | 第32-34页 |
3.2.1 旅游景区布局 | 第32-33页 |
3.2.2 游览路线 | 第33-34页 |
3.3 榆林窟客流分布特征分析 | 第34-40页 |
3.3.1 客流总量增长迅速 | 第34-35页 |
3.3.2 淡旺季客流量差异显著 | 第35-38页 |
3.3.3 旅游高峰日客流量分布不均 | 第38-40页 |
第四章 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方法及其修正理论 | 第40-49页 |
4.1 旅游环境容量体系 | 第40-42页 |
4.2 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方法 | 第42-46页 |
4.2.1 旅游资源容量量测方法 | 第42页 |
4.2.2 旅游心理容量量测方法 | 第42-45页 |
4.2.3 旅游经济发展容量量测方法 | 第45页 |
4.2.4 旅游社会地域容量量测方法 | 第45页 |
4.2.5 榆林窟旅游环境容量量测方法 | 第45-46页 |
4.3 旅游环境容量量测方法修正理论 | 第46-49页 |
4.3.1 木桶理论 | 第46-47页 |
4.3.2 瓶颈理论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榆林窟旅游环境容量量测 | 第49-52页 |
5.1 榆林窟景区瓶颈洞窟确定 | 第49页 |
5.2 榆林窟旅游资源环境容量量测 | 第49-51页 |
5.3 榆林窟旅游心理容量量测 | 第51页 |
5.4 榆林窟旅游环境容量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2-56页 |
6.1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52-54页 |
6.1.1 结论 | 第52-53页 |
6.1.2 措施建议 | 第53-54页 |
6.2 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