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4页 |
1.1 蛋白质组学技术 | 第9-12页 |
1.2 植物蛋白质组学 | 第12页 |
1.3 植物器官及组织蛋白质组学 | 第12-15页 |
1.4 亚细胞蛋白质组学 | 第15-17页 |
1.4.1 质体蛋白质组学 | 第15-16页 |
1.4.2 线粒体蛋白质组学 | 第16页 |
1.4.3 细胞核与核仁蛋白质组学 | 第16-17页 |
1.4.4 细胞壁和细胞外蛋白质组学 | 第17页 |
1.4.5 亚细胞混合物蛋白质组学 | 第17页 |
1.5 生物与非生物胁迫应答蛋白质组学 | 第17-21页 |
1.5.1 生物胁迫 | 第18-19页 |
1.5.2 非生物胁迫 | 第19-21页 |
1.6 翻译后修饰蛋白质组学 | 第21页 |
1.7 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蛋白质组学 | 第21-22页 |
1.7.1 非变性凝胶电泳技术 | 第21-22页 |
1.7.2 亲和层析 | 第22页 |
1.8 总结 | 第22-23页 |
1.9 立题依据 | 第23-24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第24-4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2.1.1 化学试剂 | 第24页 |
2.1.2 材料 | 第24页 |
2.1.3 仪器 | 第24页 |
2.1.4 实验方法 | 第24-27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27-37页 |
2.2.1 材料 | 第27-28页 |
2.2.2 不同蛋白质提纯方法对双向电泳的影响 | 第28-30页 |
2.2.3 蛋白质的不同上样方式对双向电泳的影响 | 第30-31页 |
2.2.4 不同pH范围的IPG胶条的选择 | 第31-32页 |
2.2.5 高山离子芥低温诱导蛋白质组学双向电泳优化体系 | 第32-33页 |
2.2.6 对高山离子芥蛋白质组学双向电泳优化体系的验证 | 第33-37页 |
2.3 讨论 | 第37-40页 |
第三章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