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1 引言 | 第15-17页 |
2 综述 | 第17-47页 |
2.1 昆虫病毒 | 第17-20页 |
2.1.1 昆虫病毒的分类 | 第17-19页 |
2.1.2 昆虫病毒学的研究内容 | 第19页 |
2.1.3 昆虫病毒学的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2.2 细小病毒 | 第20-27页 |
2.2.1 细小病毒的分类 | 第20-21页 |
2.2.2 细小病毒的病毒粒子特征 | 第21-22页 |
2.2.3 细小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 第22-24页 |
2.2.4 细小病毒的复制 | 第24-25页 |
2.2.5 细小病毒的抗原性 | 第25页 |
2.2.6 细小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关系 | 第25-26页 |
2.2.7 细小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S1 | 第26-27页 |
2.3 浓核病毒 | 第27-39页 |
2.3.1 浓核病毒的历史 | 第27-28页 |
2.3.2 浓核病毒的分类 | 第28-29页 |
2.3.3 浓核病毒的病毒粒子特征 | 第29-31页 |
2.3.4 浓核病毒的宿主范围和致病性 | 第31-32页 |
2.3.5 浓核病毒在害虫生物防治上的应用潜力 | 第32-33页 |
2.3.6 浓核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表达策略 | 第33-38页 |
2.3.7 浓核病毒的系统发育比较 | 第38-39页 |
2.4 黑胸大蠊浓核病毒 | 第39-45页 |
2.4.1 黑胸大蠊浓核病毒的发现 | 第39-40页 |
2.4.2 黑胸大蠊浓核病毒的病理学特征 | 第40-41页 |
2.4.3 黑胸大蠊浓核病毒的病毒粒子三维空间结构 | 第41-42页 |
2.4.4 黑胸大蠊浓核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与复制 | 第42页 |
2.4.5 黑胸大蠊浓核病毒的转录调控 | 第42-44页 |
2.4.6 黑胸大蠊浓核病毒的非结构蛋白NS1 | 第44页 |
2.4.7 黑胸大蠊浓核病毒的应用 | 第44-45页 |
2.5 蛋白质的磷酸化修饰 | 第45-47页 |
3 黑胸大蠊浓核病毒NS1蛋白的表达纯化及内切核酸酶活性分析 | 第47-73页 |
3.1 前言 | 第47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7-50页 |
3.2.1 质粒、菌株及实验细胞 | 第47-48页 |
3.2.2 试剂与溶液 | 第48-50页 |
3.2.3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0-61页 |
3.3.1 引物设计 | 第50-51页 |
3.3.2 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51-53页 |
3.3.3 原核表达与纯化 | 第53-56页 |
3.3.4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6-58页 |
3.3.5 真核表达与纯化 | 第58-59页 |
3.3.6 内切核酸酶反应 | 第59-61页 |
3.4 结果 | 第61-71页 |
3.4.1 NS1蛋白的原核表达纯化与内切核酸酶活性分析 | 第61-63页 |
3.4.2 NS1蛋白的真核表达纯化与内切核酸酶活性分析 | 第63-66页 |
3.4.3 NS1蛋白内切核酸酶切割位点分析 | 第66-67页 |
3.4.4 NS1蛋白内切核酸酶活性需要金属离子和ATP的参与 | 第67-68页 |
3.4.5 NS1蛋白与切口处的5’端核苷酸共价结合 | 第68-71页 |
3.5 讨论 | 第71-73页 |
4 NS1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影响其内切核酸酶活性 | 第73-83页 |
4.1 前言 | 第73-74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74-75页 |
4.2.1 病毒与实验细胞 | 第74页 |
4.2.2 试剂与溶液 | 第74-75页 |
4.2.3 实验仪器 | 第75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75-76页 |
4.3.1 蛋白质的体外去磷酸化反应 | 第75页 |
4.3.2 内切核酸酶反应 | 第75页 |
4.3.3 酪氨酸磷酸化抗体的Western Blot | 第75-76页 |
4.3.4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enistein处理Sf9细胞 | 第76页 |
4.4 结果 | 第76-81页 |
4.4.1 NS1蛋白的体外去磷酸化 | 第76-77页 |
4.4.2 去磷酸化NS1蛋白的内切核酸酶活性分析 | 第77-78页 |
4.4.3 NS1蛋白与酪氨酸磷酸化抗体4G10的免疫反应 | 第78-79页 |
4.4.4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Genistein处Sf9细胞并纯化NS1蛋白 | 第79-81页 |
4.4.5 Genistein处理细胞后NS1蛋白的内切核酸酶活性分析 | 第81页 |
4.5 讨论 | 第81-83页 |
5 NS1蛋白磷酸化酪氨酸残基的识别 | 第83-100页 |
5.1 前言 | 第83-84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84-85页 |
5.2.1 质粒、菌株及实验细胞 | 第84页 |
5.2.2 试剂与溶液 | 第84-85页 |
5.2.3 实验仪器 | 第85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85-92页 |
5.3.1 引物设计 | 第85-86页 |
5.3.2 突变型克隆的构建和真核表达纯化 | 第86-88页 |
5.3.3 内切核酸酶反应 | 第88页 |
5.3.4 凝胶阻滞实验 | 第88-89页 |
5.3.5 解旋酶活性反应 | 第89-90页 |
5.3.6 ATP酶活性反应 | 第90页 |
5.3.7 串联质谱分析NS1蛋白的磷酸化位点 | 第90-92页 |
5.4 结果 | 第92-98页 |
5.4.1 内切核酸酶保守酪氨酸残基的突变与突变型蛋白的表达纯化 | 第92-93页 |
5.4.2 突变型NS1蛋白的内切核酸酶活性 | 第93-94页 |
5.4.3 突变型NS1蛋白对(CAC)_4序列的结合活性 | 第94-95页 |
5.4.4 突变型NS1蛋白的解旋酶活性 | 第95页 |
5.4.5 突变型NS1蛋白的ATP酶活性 | 第95-96页 |
5.4.6 串联质谱分析NS1蛋白的磷酸化位点 | 第96-98页 |
5.5 讨论 | 第98-100页 |
研究总结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4页 |
攻博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14-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