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6-48页 |
1.1 研究的工程背景和意义 | 第16-19页 |
1.2 非锚固浮顶油罐的结构特点 | 第19-21页 |
1.3 国内外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21-42页 |
1.3.1 储液罐的震害调查及其特点 | 第21-27页 |
1.3.2 储液罐的抗震研究 | 第27-42页 |
1.4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42-44页 |
1.5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44-48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44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44-48页 |
2 实验相关理论 | 第48-60页 |
2.1 地震实验方法研究 | 第48-51页 |
2.1.1 传统抗震实验方法 | 第48页 |
2.1.2 混合抗震实验方法 | 第48-51页 |
2.2 地震模拟振动台 | 第51-54页 |
2.2.1 振动台系统 | 第51-53页 |
2.2.2 振动台台阵系统 | 第53-54页 |
2.3 地震输入信号的选择和设计方法 | 第54-59页 |
2.3.1 地震和地震波 | 第54-55页 |
2.3.2 地震波的选择 | 第55-57页 |
2.3.3 地震波的场地类别 | 第57-58页 |
2.3.4 人工地震波的拟合 | 第58-5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3 储液罐模型系统的地震模拟实验 | 第60-86页 |
3.1 地震模拟实验目的和方法 | 第60页 |
3.2 地震模拟振动台介绍 | 第60-61页 |
3.3 模型罐设计与制作 | 第61-66页 |
3.3.1 模型罐几何参数设计 | 第61-62页 |
3.3.2 模型罐种类 | 第62-63页 |
3.3.3 模型罐材料及壁厚设计 | 第63-64页 |
3.3.4 振动台保护装置设计 | 第64-65页 |
3.3.5 模型罐的制作和运输 | 第65-66页 |
3.4 数据的采集 | 第66-73页 |
3.4.1 数据采集系统 | 第66-67页 |
3.4.2 传感器的选择 | 第67-69页 |
3.4.3 测点的布置 | 第69-70页 |
3.4.4 传感器的布置 | 第70-73页 |
3.5 地震输入信号的选择和设计 | 第73-81页 |
3.5.1 地震波的数量 | 第73页 |
3.5.2 地震波的动力特征 | 第73-74页 |
3.5.3 实验用地震波场地类别介绍 | 第74-75页 |
3.5.4 实验用地震波介绍 | 第75-81页 |
3.6 实验工况 | 第81-82页 |
3.7 实验过程 | 第82-85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4 模型罐加速度及频谱研究 | 第86-128页 |
4.1 加速度时程分析 | 第86-100页 |
4.1.1 加速度时程研究方法的探索 | 第86-91页 |
4.1.2 经处理后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及实验结果分析 | 第91-100页 |
4.2 实验频谱分析 | 第100-114页 |
4.2.1 实验频谱研究方法的探索 | 第100-106页 |
4.2.2 空罐频谱分析 | 第106-107页 |
4.2.3 半罐频谱分析 | 第107-110页 |
4.2.4 满罐频谱分析 | 第110-112页 |
4.2.5 浮顶罐频谱分析 | 第112-113页 |
4.2.6 不同工况下频谱比较 | 第113-114页 |
4.3 有限元模拟及设计规范频谱分析 | 第114-126页 |
4.3.1 结构频率计算的理论方法 | 第114-115页 |
4.3.2 结构频率计算的分析模型 | 第115-117页 |
4.3.3 实验用模型罐材料力学性能实验 | 第117-118页 |
4.3.4 有限元模拟分析 | 第118-124页 |
4.3.5 设计规范频率计算 | 第124页 |
4.3.6 实验、数值模拟、设计规范结果比较分析 | 第124-12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6-128页 |
5 地震动多维特性对模型罐提离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 | 第128-166页 |
5.1 同时考虑储液罐竖向绝对位移和罐底部提离的重要性 | 第128-129页 |
5.2 模型罐竖向绝对位移和提离的测量原理 | 第129-132页 |
5.2.1 测量仪器——激光位移传感器的测量原理 | 第129-131页 |
5.2.2 模型罐绝对位移和提离的测量原理 | 第131-132页 |
5.3 模型罐提离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132-136页 |
5.4 X、Z向激励对提离响应影响的比较 | 第136-150页 |
5.4.1 半罐模型位移和提离时程曲线 | 第136-137页 |
5.4.2 满罐模型位移和提离时程曲线 | 第137页 |
5.4.3 浮顶罐模型位移和提离时程曲线 | 第137-138页 |
5.4.4 X、Z向激励下各模型罐位移和提离数据 | 第138-141页 |
5.4.5 X、Z向激励下各模型罐位移和提离响应分析 | 第141-145页 |
5.4.6 X、Z向激励下各模型罐提离响应规律量化分析 | 第145-150页 |
5.5 一维与二维激励对提离响应影响的比较 | 第150-155页 |
5.5.1 一维与二维激励下各模型罐位移时程曲线 | 第150-151页 |
5.5.2 一维与二维激励下各模型罐位移和提离数据 | 第151-152页 |
5.5.3 一维与二维激励下各模型罐位移和提离响应分析 | 第152-154页 |
5.5.4 一维与二维激励下各模型罐提离响应规律量化分析 | 第154-155页 |
5.6 二维组合激励中Z向分量加速度变化对提离响应的影响规律 | 第155-164页 |
5.6.1 Z向分量加速度变化对半罐模型位移和提离响应的影响 | 第155-156页 |
5.6.2 Z向分量加速度变化对满罐模型位移和提离响应的影响 | 第156-160页 |
5.6.3 Z向分量加速度变化对浮顶罐模型位移和提离响应的影响 | 第160-161页 |
5.6.4 Z向分量加速度变化对各模型罐提离响应的量化分析 | 第161-16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64-166页 |
6 多种重要因素对模型罐提离响应影响规律的实验研究 | 第166-206页 |
6.1 地震激励频率对位移和提离响应的影响 | 第166-174页 |
6.1.1 频率对半罐模型位移和提离响应的影响 | 第166-168页 |
6.1.2 频率对满罐模型位移和提离响应的影响 | 第168-170页 |
6.1.3 频率对浮顶罐模型位移和提离响应的影响 | 第170-173页 |
6.1.4 频率对各模型罐提离响应的量化分析 | 第173-174页 |
6.2 地震激励加速度对提离响应的影响 | 第174-186页 |
6.2.1 加速度对半罐模型位移和提离响应的影响 | 第174-177页 |
6.2.2 加速度对满罐模型位移和提离响应的影响 | 第177-179页 |
6.2.3 加速度对浮顶罐模型位移和提离响应的影响 | 第179-181页 |
6.2.4 加速度对各模型罐提离响应的量化分析 | 第181-186页 |
6.3 液位高度及浮顶情况对提离响应的影响 | 第186-187页 |
6.4 实测天然地震波对提离的影响 | 第187-204页 |
6.4.1 地震反应谱和响应系数与模型动态响应关系的研究 | 第188-191页 |
6.4.2 各天然波激励下三种模型罐的位移响应研究 | 第191-201页 |
6.4.3 各天然波激励下三种模型罐的提离响应研究 | 第201-20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204-206页 |
7 动液压力与模型罐提离动态响应关系的研究 | 第206-228页 |
7.1 雨流计数法原理 | 第206-210页 |
7.2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 第210-213页 |
7.3 X向和Z向激励的动液压力比较及其与提离响应的关系 | 第213-221页 |
7.3.1 动液压力与半罐模型提离响应的关系 | 第213-217页 |
7.3.2 动液压力与满罐模型提离响应的关系 | 第217-219页 |
7.3.3 动液压力与浮顶罐模型提离响应的关系 | 第219-221页 |
7.4 一维和二维激励下的动液压力比较及其与提离响应的关系 | 第221-223页 |
7.4.1 半罐模型的动液压力与提离响应的关系 | 第221-222页 |
7.4.2 满罐模型的动液压力与提离响应的关系 | 第222页 |
7.4.3 浮顶罐模型的动液压力与提离响应的关系 | 第222-223页 |
7.5 浮顶对动液压力的影响及其与提离响应的关系 | 第223-225页 |
7.5.1 X向激励下有无浮顶对动液压力的影响及其与提离响应的关系 | 第223-224页 |
7.5.2 Z向激励下有无浮顶对动液压力的影响及其与提离响应的关系 | 第224-225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225-228页 |
8 总结与展望 | 第228-232页 |
8.1 总结 | 第228-229页 |
8.2 创新点 | 第229-230页 |
8.3 展望 | 第230-232页 |
参考文献 | 第232-248页 |
作者简历 | 第248-250页 |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奖励 | 第250-2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