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引言 | 第12-2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13-21页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第21-22页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马来海松酸的合成及表征 | 第23-30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5页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3-24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4页 |
2.2.3 分析测试条件 | 第24-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29页 |
2.3.1 树脂酸的提纯 | 第25页 |
2.3.2 马来海松酸的合成原理 | 第25-26页 |
2.3.3 马来海松酸的结构表征 | 第26-29页 |
2.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环氧氯丙烷与马来海松酸合成松香基超支化聚酯 | 第30-37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0-31页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0-31页 |
3.2.2 超支化聚酯的合成 | 第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5页 |
3.3.1 超支化聚酯的合成 | 第31-32页 |
3.3.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2-33页 |
3.3.3 分子质量及分子质量分布 | 第33-34页 |
3.3.4 超支化聚酯合成最优条件 | 第34-35页 |
3.3.5 热性质表征 | 第35页 |
3.4 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环氧丙醇与马来海松酸合成松香基超支化聚酯 | 第37-48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37-38页 |
4.2.2 超支化聚酯的合成 | 第38页 |
4.2.3 超支化聚酯的表征 | 第38页 |
4.2.4 超支化聚酯的性能测试 | 第38-3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39-47页 |
4.3.1 超支化聚酯的合成 | 第39-40页 |
4.3.2 支化度的测定 | 第40-43页 |
4.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页 |
4.3.4 不同条件对分子质量及支化度的影响 | 第43-46页 |
4.3.5 超支化聚酯性能测试 | 第46-47页 |
4.4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超支化聚酯的改性及表征 | 第48-55页 |
5.1 引言 | 第4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48-50页 |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第48-49页 |
5.2.2 超支化聚酯的合成 | 第49页 |
5.2.3 超支化聚酯的改性 | 第49页 |
5.2.4 分析测试条件 | 第49-50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3页 |
5.3.1 超支化聚酯的改性原理 | 第50页 |
5.3.2 红外表征 | 第50-52页 |
5.3.3 核磁共振 | 第52页 |
5.3.4 热性能测试 | 第52-53页 |
5.3.5 分子质量及分布范围 | 第53页 |
5.4 结论 | 第53-55页 |
第六章 UV固化反应的探索研究 | 第55-62页 |
6.1 引言 | 第55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55-57页 |
6.2.1 仪器与试剂 | 第55-56页 |
6.2.2 紫外光固化 | 第56页 |
6.2.3 分析测试条件 | 第56-57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1页 |
6.3.1 红外光谱测定双键反应程度 | 第57-58页 |
6.3.2 凝胶色谱表征UV光固化产物的分子质量及分子质量分布 | 第58-60页 |
6.3.3 固化膜性能测试 | 第60-61页 |
6.4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7.1 结论 | 第62-63页 |
7.2 讨论 | 第63页 |
7.3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详细摘要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