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1.1.1 国家交通政策层面 | 第9-12页 |
1.1.2 城市规划理论方面 | 第12-13页 |
1.1.3 二者的落脚点 | 第13页 |
1.2 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1.2.1 轨道交通 | 第13页 |
1.2.2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 | 第13-14页 |
1.2.3 TOD模式 | 第14页 |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5-17页 |
第2章 公共交通导向的城市发展(TOD)模式 | 第17-30页 |
2.1 TOD模式的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2.1.1 TOD的产生背景 | 第17页 |
2.1.2 TOD概念的发展 | 第17-18页 |
2.2 TOD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18-21页 |
2.2.1 TOD模式的功能结构 | 第18-20页 |
2.2.2 TOD模式的基本特征 | 第20-21页 |
2.3 TOD模式的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2.4 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开发 | 第22-30页 |
2.4.1 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地区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 | 第22-25页 |
2.4.2 轨道交通站点分类 | 第25-26页 |
2.4.3 轨道交通站点影响范围 | 第26-30页 |
第3章 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开发案例 | 第30-44页 |
3.1 国外城市案例 | 第30-36页 |
3.1.1 斯德哥尔摩 | 第30-32页 |
3.1.2 东京 | 第32-34页 |
3.1.3 新加坡 | 第34-36页 |
3.2 国内城市案例 | 第36-40页 |
3.2.1 香港 | 第36-39页 |
3.2.2 深圳 | 第39-40页 |
3.3 中国城市发展的借鉴 | 第40-44页 |
3.3.1 我国城市的特点 | 第40-41页 |
3.3.2 我国发展TOD模式的策略 | 第41-44页 |
第4章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优化模型 | 第44-51页 |
4.1 国内外TOD模型的相关研究 | 第44-45页 |
4.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44页 |
4.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44-45页 |
4.2 多目标决策模型 | 第45-51页 |
4.2.1 基本假设 | 第46-47页 |
4.2.2 决策变量 | 第47页 |
4.2.3 目标函数 | 第47-48页 |
4.2.4 约束条件 | 第48-49页 |
4.2.5 多目标决策模型的构建 | 第49-51页 |
第5章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土地利用优化的实证分析 | 第51-75页 |
5.1 实证研究技术路线及数据采集 | 第51-52页 |
5.1.1 实证研究技术路线 | 第51页 |
5.1.2 数据采集 | 第51-52页 |
5.2 基于运载量最大化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以五角场站为例 | 第52-59页 |
5.2.1 五角场站所处线路简介 | 第52-53页 |
5.2.2 五角场站周边用地情况 | 第53-55页 |
5.2.3 五角场站周边用地优化分析 | 第55-59页 |
5.3 基于环境最友好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以娄山关路站为例 | 第59-67页 |
5.3.1 娄山关路站所处线路简介 | 第59-60页 |
5.3.2 娄山关路站周边用地情况 | 第60-62页 |
5.3.3 娄山关路站周边用地优化分析 | 第62-67页 |
5.4 基于用地最均衡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以江月路站为例 | 第67-75页 |
5.4.1 江月路站所处线路简介 | 第67-68页 |
5.4.2 江月路站周边用地情况 | 第68-69页 |
5.4.3 江月路站周边用地优化分析 | 第69-7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5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5-77页 |
附件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发表论文情况 | 第85-86页 |
后记 | 第86-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