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围岩隧道爆破减震技术的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 1.1 引言 | 第8页 |
| 1.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目的 | 第8-9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9-11页 |
| 1.3.1 岩体爆破损伤评价方法研究现状与进展 | 第9页 |
| 1.3.2 岩体声波测试技术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1.3.3 爆破震动危害机制与安全评判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爆破地震波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3-16页 |
| 2.1 引言 | 第13页 |
| 2.2 爆破应力波 | 第13页 |
| 2.3 爆破震动的传播规律、危害机制 | 第13-16页 |
| 2.3.1 爆破地震波的传播规律 | 第13-14页 |
| 2.3.2 爆破震动的破坏机制 | 第14-16页 |
| 第三章 岩体的爆破损伤特征 | 第16-23页 |
| 3.1 引言 | 第16页 |
| 3.2 岩石力学中的损伤理论 | 第16-18页 |
| 3.2.1 损伤的定义 | 第16-17页 |
| 3.2.2 损伤变化方程和材料本构方程 | 第17页 |
| 3.2.3 岩石中损伤的测量方法 | 第17-18页 |
| 3.3 岩石爆破损伤模型 | 第18-23页 |
| 3.3.1 K-G损伤模型 | 第18-19页 |
| 3.3.2 KUS损伤模型 | 第19-21页 |
| 3.3.3 YANG的损伤模型 | 第21-23页 |
| 第四章 多次爆破作用下岩体声波现场测试 | 第23-47页 |
| 4.1 工程概况 | 第23页 |
| 4.2 试验设备及测试原理 | 第23-24页 |
| 4.3 现场测试布置 | 第24-27页 |
| 4.3.1 测试地点的选择 | 第24-26页 |
| 4.3.2 测试点布置 | 第26页 |
| 4.3.3 测试方案及过程 | 第26-27页 |
|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7-45页 |
| 4.4.1 既有隧道开挖对隧道围岩损伤的确定 | 第27-30页 |
| 4.4.2 围岩初始损伤的确定 | 第30-31页 |
| 4.4.3 岩体爆破累计损伤效应的分析 | 第31-45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隧道减震爆破设计与爆破震动测试 | 第47-60页 |
| 5.1 引言 | 第47页 |
| 5.2 减震爆破措施及其机理 | 第47-49页 |
| 5.2.1 预裂爆破减震法 | 第47-48页 |
| 5.2.2 多段微分爆破减震法 | 第48-49页 |
| 5.2.3 调整装药及装药结构减震法 | 第49页 |
| 5.3 十白高速黄龙隧道爆破减震技术 | 第49-52页 |
| 5.3.1 不耦合装药系数 | 第49页 |
| 5.3.2 光爆层厚度 | 第49-50页 |
| 5.3.3 装药集中度 | 第50页 |
| 5.3.4 起爆间隔时间 | 第50-51页 |
| 5.3.5 爆破器材的选择 | 第51页 |
| 5.3.6 掏槽形式的选定 | 第51页 |
| 5.3.7 周边眼装药结构 | 第51页 |
| 5.3.8 现场爆破效果 | 第51-52页 |
| 5.4 隧道爆破震动的安全标准 | 第52-54页 |
| 5.4.1 常用判据及优缺点 | 第52-53页 |
| 5.4.2 爆破地震波频率在岩体中的作用特性 | 第53页 |
| 5.4.3 爆破震动持续时间的影响 | 第53-54页 |
| 5.5 爆破震动测试 | 第54-59页 |
| 5.5.1 测试原理及内容 | 第54页 |
| 5.5.2 十白高速隧道爆破震动测试 | 第54-59页 |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0-62页 |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60页 |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项目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