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基于产量性能的夏玉米群体定量化及其高产技术体系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英文缩略表第16-1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7-29页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1.1.1 玉米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17页
        1.1.2 产量性能参数定量化是实现高产设计栽培的关键第17-18页
        1.1.3 深松密植技术对产量性能具有显著的正负调节效应第1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7页
        1.2.1 产量性能数量性状研究进展第18-21页
        1.2.2 产量性能质量性状研究进展第21-23页
        1.2.3 产量性能的优化第23-24页
        1.2.4 产量性能的定量化第24-25页
        1.2.5 深松密植高产关键栽培技术途径研究进展第25-27页
    1.3 研究思路第27-28页
    1.4 技术路线第28-29页
第二章 不同产量水平夏玉米群体结构特征第29-4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9-33页
        2.1.1 试验田概况与试验材料第29-30页
        2.1.2 试验设计第30-32页
        2.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32-33页
        2.1.4 数据分析方法及统计工具第33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3-48页
        2.2.1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群体产量第33-34页
        2.2.2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夏玉米的生育进程第34-35页
        2.2.3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叶系统结构特征第35-42页
        2.2.4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穗系统结构特征第42-45页
        2.2.5 产量与群体结构参数的回归分析第45-47页
        2.2.6 产量与群体结构参数的通径分析第47-48页
    2.3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不同产量水平夏玉米群体功能特征第49-6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50页
        3.1.1 试验田概况与试验材料第50页
        3.1.2 试验设计第50页
        3.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50页
        3.1.4 数据分析方法及统计工具第50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50-67页
        3.2.1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叶系统功能特征第50-60页
        3.2.2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穗系统功能特征第60-62页
        3.2.3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转运功能特征参数第62-63页
        3.2.4 产量与群体功能参数的回归分析第63-64页
        3.2.5 产量与群体功能参数的通径分析第64-67页
    3.3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四章 不同产量水平夏玉米群体结构与功能的优化第69-84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69-70页
        4.1.1 试验田概况与试验材料第69页
        4.1.2 试验设计第69页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69页
        4.1.4 数据分析方法及统计工具第69-70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70-82页
        4.2.1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叶系统结构与穗系统结构的优化第70-73页
        4.2.2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叶系统结构与穗系统功能的优化第73-76页
        4.2.3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叶系统功能与穗系统结构的优化第76-79页
        4.2.4 产量与群体结构功能优化参数的回归分析第79-80页
        4.2.5 产量与群体结构功能优化参数的通径分析第80-81页
        4.2.6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产量性能参数值第81-82页
    4.3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五章 关键栽培技术对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第84-100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84-85页
        5.1.1 试验田概况第84页
        5.1.2 试验设计第84页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84-85页
        5.1.4 数据分析方法及统计工具第85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85-99页
        5.2.1 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和含水量的影响第85-87页
        5.2.2 耕作方式和种植密度对夏玉米群体产量性能参数的影响第87-96页
        5.2.3 产量性能参数间的相互关系第96-98页
        5.2.4 条深松耕作方式下玉米群体产量性能特征第98-99页
    5.3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六章 玉米高产产量性能定量设计第100-109页
    6.1 材料和方法第100-101页
        6.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第100-101页
        6.1.2 调查内容和测定项目第101页
        6.1.3 资料收集第101页
    6.2 产量性能参数描述第101-103页
        6.2.1 产量性能定量设计原则第101页
        6.2.2 产量目标与主要输入参数的决定第101-103页
        6.2.3 主要输出参数的计算第103页
        6.2.4 模型验证第103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103-108页
        6.3.1 单株叶面积模型的建立第103-105页
        6.3.2 相对叶面积模型的应用第105-106页
        6.3.3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产量性能参数设计第106-107页
        6.3.4 高产定量设计实例验证第107-108页
        6.3.5 高产定量设计实时监测功能第108页
    6.4 本章小结第108-109页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第109-120页
    7.1 讨论第109-117页
        7.1.1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结构特征第109-111页
        7.1.2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功能特征第111-113页
        7.1.3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叶穗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第113-114页
        7.1.4 关键栽培技术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第114-116页
        7.1.5 产量性能定量化第116-117页
    7.2 结论第117-118页
        7.2.1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产量性能参数第117页
        7.2.2 不同产量水平群体结构性参数和功能性参数相互关系第117-118页
        7.2.3 深松密植关键栽培技术对产量性能的调控效应第118页
        7.2.4 高产群体产量性能参数定量设计第118页
    7.3 创新点第118页
    7.4 展望第118-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作者简历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iO2携载有机-稀土的纳米结构及高分子基发光材料研究
下一篇:CIK细胞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