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页 |
1.2 地下水化学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4-30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4-18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4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4-15页 |
2.1.3 河流水系 | 第15-17页 |
2.1.4 气候 | 第17页 |
2.1.5 社会经济概况 | 第17-18页 |
2.2 地质概况 | 第18-24页 |
2.2.1 地层 | 第18-21页 |
2.2.2 地质构造 | 第21-24页 |
2.3 水文地质概况 | 第24-29页 |
2.3.1 含水岩系 | 第24-26页 |
2.3.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 | 第26-29页 |
2.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地下水的化学组分特征 | 第30-49页 |
3.1 监测点分布 | 第30-31页 |
3.2 忻州市地下水水质评价 | 第31-33页 |
3.3 水化学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33-48页 |
3.3.1 忻州市水化学类型特征 | 第33-34页 |
3.3.2 忻州市主要岩溶大泉水化学特征 | 第34-40页 |
3.3.3 忻州盆地地下水化学特征 | 第40-48页 |
3.4 小结 | 第48-49页 |
第4章 地下水化学特征的多元统计分析 | 第49-65页 |
4.1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 第49-54页 |
4.1.1 聚类分析的原理 | 第49-51页 |
4.1.2 主成分分析的原理 | 第51-54页 |
4.2 地下水系统的水化学特征聚类分析 | 第54-60页 |
4.2.1 电导率、硝酸盐氮、铜和亚硝酸盐氮的相关机理 | 第58页 |
4.2.2 挥发酚、氨氮、汞和六价铬的相关机理 | 第58-59页 |
4.2.3 锌、铁、氯化物和TDS的相关机理 | 第59-60页 |
4.2.4 PH、总硬度和高锰酸盐指数的相关机理 | 第60页 |
4.3 地下水系统的水化学特征主成分分析 | 第60-64页 |
4.3.1 元素相关性分析 | 第61页 |
4.3.2 特征值与累计方差贡献率分析 | 第61-62页 |
4.3.3 地下水主成分分析模型 | 第62-64页 |
4.4 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氟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 第65-75页 |
5.1 氟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65-66页 |
5.1.1 人类生活环境中氟的来源 | 第65页 |
5.1.2 水中氟的化学性质 | 第65-66页 |
5.1.3 水中氟的来源 | 第66页 |
5.2 忻州市高氟水分布特征 | 第66-68页 |
5.2.1 忻州市高氟水分布情况 | 第66-67页 |
5.2.2 忻州市高氟水形成原因分析 | 第67-68页 |
5.3 氟的存在形式与地氟病的关系 | 第68-70页 |
5.3.1 氟的存在形式及人体吸收氟的影响因素 | 第68-69页 |
5.3.2 忻州市地氟病分布特征 | 第69-70页 |
5.4 浅层高氟水改水措施 | 第70-74页 |
5.4.1 原水水质处理 | 第70-73页 |
5.4.2 更换水源 | 第73-74页 |
5.5 小结 | 第74-75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