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钢论文--钢的组织与性能论文

碳含量对热成形用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初探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引言第10-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4页
    1.1 热成形用钢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1-14页
        1.1.1 开发热成形用钢的意义第11-12页
        1.1.2 热成形用钢的应用现状第12-14页
    1.2 热冲压成形工艺第14-17页
        1.2.1 热冲压成形工艺的分类第15页
        1.2.2 热冲压成形工艺的生产流程第15-16页
        1.2.3 热冲压成形工艺的特点第16-17页
    1.3 热冲压成形工艺物理冶金基础第17-22页
        1.3.1 合金元素在热成形用钢中的作用第17-18页
        1.3.2 热成形用钢化学成分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第18-19页
        1.3.3 热冲压成形工艺参数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第19-21页
        1.3.4 国内外热冲压成形工艺的研究现状第21-22页
    1.4 本文研究意义与目的第22-24页
        1.4.1 研究意义第22页
        1.4.2 研究目的第22-23页
        1.4.3 实验研究技术路线第23-24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第24-28页
    2.1 实验材料的制备第24页
    2.2 实验钢 CCT 曲线测定第24-26页
        2.2.1 热膨胀法测相变温度原理第24-25页
        2.2.2 热模拟实验第25-26页
        2.2.3 热分析法测相变温度原理第26页
        2.2.4 热分析法测相变点实验第26页
    2.3 淬火实验第26页
    2.4 力学性能测试第26-27页
    2.5 微观组织分析第27-28页
第三章 热成形用钢成分设计与锻后组织性能第28-33页
    3.1 碳含量对马氏体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第28-29页
        3.1.1 碳含量对马氏体组织的影响第28页
        3.1.2 碳含量对马氏体强度的影响第28-29页
        3.1.3 碳含量对马氏体塑韧性的影响第29页
    3.2 实验钢成分设计第29-30页
    3.3 实验钢锻造后空冷的组织和性能第30-32页
    3.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四章 连续冷却转变规律研究第33-58页
    4.1 1第33-39页
        4.1.1 膨胀曲线分析及相变温度第33-35页
        4.1.2 热分析实验分析及相变温度第35-36页
        4.1.3 不同冷却速率转变的组织特征第36-38页
        4.1.4 1第38-39页
    4.2 2第39-43页
        4.2.1 膨胀曲线分析和热分析实验及相变温度第39-41页
        4.2.2 不同冷却速率转变的组织特征第41-43页
        4.2.3 2第43页
    4.3 3第43-48页
        4.3.1 膨胀曲线分析和热分析实验及相变温度第43-46页
        4.3.2 不同冷却速率转变的组织特征第46-48页
        4.3.3 3第48页
    4.4 4第48-52页
        4.4.1 膨胀曲线分析及相变温度第48-50页
        4.4.2 不同冷却速率转变的组织特征第50-51页
        4.4.3 4第51-52页
    4.5 碳含量对热成形用钢连续冷却转变规律的影响第52-57页
        4.5.1 碳含量对热成形用钢奥氏体稳定性的影响第52-53页
        4.5.2 碳含量对热成形用钢冷却转变温度的影响第53-55页
        4.5.3 碳含量对热成形用钢临界淬火速度的影响第55-56页
        4.5.4 碳含量对热成形用钢冷却转变组织显微硬度的影响第56-57页
    4.6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实验钢力学性能研究第58-66页
    5.1 拉伸试样在不同条件下的冷却情况第58-59页
    5.2 四种实验钢为 100%马氏体组织时的力学性能第59-61页
    5.3 实验钢为复合组织时的力学性能第61-64页
        5.3.1 3第61-63页
        5.3.2 4第63-64页
    5.4 与典型热成形用钢力学性能比较第64-65页
    5.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6.1 主要结论第66-67页
    6.2 后续工作展望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2页
在学研究成果第72-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铝熔体中超声辐射杆空蚀试验与机理研究
下一篇:中等嗜热、高温菌体系磁黄铁矿的浸出行为及浸出过程电化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