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艺术史论文

《大众电影》个案研究(1979至1992年)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导论第7-18页
    一、研究意义第7页
    二、个案的选取与研究内容第7-9页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第9-10页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第10-11页
    五、文献综述第11-18页
        (一) 核心概念第11-12页
        (二) 对新闻史的研究第12-13页
        (三) 对新时期电影政策的研究第13-15页
        (四) 新时期电影受众心理变迁研究第15-16页
        (五) 对《大众电影》等文艺期刊的研究第16-18页
第二章 主导期:密切关注政治(1979-1981)第18-31页
    一、《大众电影》的创立背景及历史沿革第18-20页
    二、第一次政治波动下的新闻态度第20-26页
        (一) 1 979.1-1981.8:宽松环境下,《大众电影》对政治的积极关注第20-24页
        (二) 19 81.9-1981.11:《苦恋》事件后,《大众电影》的消极抵抗第24-26页
    三、“专业性”、“大众化”结合的办刊方针第26-28页
    四、“螺丝钉”精神的遗存第28-30页
    五、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调整期:远离政治,探索市场化转向道路(1982-1988)第31-44页
    一、前三次政治波动后《大众电影》对待改革的态度相同第31-33页
        (一) 1981.12 -1983.11:《苦恋》事件之后第31页
        (二) 1984.1-1986.9:短暂的“清污”之后第31-32页
        (三) 1988.1-1988.4:反资产阶级自由化之后第32-33页
    二、1984年前后市场化的转向第33-35页
        (一) 计划体制下的编辑部第33页
        (二) “经济独立、业务自主”的杂志社第33-35页
    三、对“专业性”的坚守第35-39页
        (一) 1984-1986:《大众电影》的封面改革第35-38页
        (二) 1987-1988:有限度的改版第38-39页
    四、大众文化的兴起第39-42页
        (一) 《大众电影》失去竞争优势第39-41页
        (二) 大众文化对刊物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41-42页
    五、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妥协期:适应市场规则的努力失败(1988-1992)第44-51页
    一、第四次政治波动下的新闻态度第44-45页
        (一) 1988.5 -1989.10:宽松环境下,重提体制改革第44-45页
        (二) 1989.11 -1992.12:紧张环境后,明确主旋律方向第45页
    二、向市场妥协第45-47页
    三、消费文化的盛行第47-49页
        (一) 个人价值受到重视第47-48页
        (二) 文化产品被纳入商品经济体系第48-49页
    四、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五章 结语与讨论第51-55页
注释第55-63页
参考文献第63-68页
后记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问题研究--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视角
下一篇:商业环境下的新疆电影--兼谈印度电影对新疆电影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