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一、 案由 | 第13页 |
二、 案情基本介绍 | 第13页 |
三、 主要争议焦点 | 第13-14页 |
(一) 曾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 | 第13-14页 |
(二) 曾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侵犯通信自由罪 | 第14页 |
四、 曾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盗窃罪的法理分析 | 第14-24页 |
(一) 盗窃罪的犯罪客体 | 第14-15页 |
(二) 盗窃罪的犯罪对象 | 第15-22页 |
1. 刑法第91 条、92 条与“公私财物”关系辨析 | 第15-17页 |
2. “公私财物”特征辨析 | 第17-21页 |
3. 本案中的 QQ 账号属于公私财物 | 第21-22页 |
(三) 盗窃罪的客观方面 | 第22-23页 |
1. 本案犯罪数额确定 | 第23页 |
(四) 盗窃罪的主体 | 第23页 |
(五) 盗窃罪的主观方面 | 第23-24页 |
五、 曾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侵犯通信自由罪法理分析 | 第24-32页 |
(一) 侵犯通信自由罪的犯罪客体 | 第24页 |
(二) 侵犯通信自由罪的犯罪对象 | 第24-29页 |
1. 他人信件之“他人”的辨析 | 第25页 |
2. 他人信件的“信件”的辨析 | 第25-28页 |
3. 盗窃 QQ 侵害了本罪的犯罪对象 | 第28-29页 |
(三) 侵犯通信自由罪的客观方面 | 第29-31页 |
1. 本罪的行为方式分析 | 第29-30页 |
2. 曾某盗窃 QQ 账号的行为符合本罪的行为方式 | 第30-31页 |
3. 情节严重分析 | 第31页 |
(四) 侵犯通信自由罪的主体 | 第31页 |
(五) 侵犯通信自由罪的主观方面 | 第31-32页 |
六、 研究结论 | 第32页 |
七、 本案引发的思考及立法建议 | 第32-36页 |
(一) 删除《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第(七)款规定 | 第33页 |
(二) 确立虚拟财产价格的评估方法 | 第33-34页 |
1. 虚拟财产价值认定方法辨析 | 第33-34页 |
2. 本文观点 | 第34页 |
(三) 制定“侵犯通信自由罪”的情节严重定罪标准 | 第34-35页 |
(四) 对“侵犯通信自由罪”客观行为的完善 | 第35页 |
(五) 将“侵犯通信自由罪”更改为“侵犯通讯自由罪”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