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0 前言 | 第13-1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5-31页 |
1.1 粉煤灰概述 | 第15-19页 |
1.1.1 粉煤灰的来源与危害 | 第15页 |
1.1.2 粉煤灰的性质 | 第15-16页 |
1.1.3 粉煤灰的综合利用 | 第16-19页 |
1.2 染料废水污染现状 | 第19-24页 |
1.2.1 染料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第19-20页 |
1.2.2 染料废水处理技术 | 第20-24页 |
1.3 粉煤灰吸附剂的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1.3.1 直接利用 | 第24-26页 |
1.3.2 改性利用 | 第26-27页 |
1.3.3 成型利用 | 第27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28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8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48页 |
2.1 试验仪器 | 第31页 |
2.2 试验材料 | 第31-36页 |
2.3 GAF 的制备方法 | 第36-41页 |
2.3.1 GAF 的制备流程 | 第36-37页 |
2.3.2 试验指标的测定 | 第37-39页 |
2.3.3 GAF 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39-40页 |
2.3.4 验证试验 | 第40-41页 |
2.4 GAF 吸附性能研究方法 | 第41-46页 |
2.4.1 与颗粒活性炭比较 | 第41-42页 |
2.4.2 吸附条件研究 | 第42-43页 |
2.4.3 吸附等温模型 | 第43-44页 |
2.4.4 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44-45页 |
2.4.5 热力学参数计算 | 第45-46页 |
2.5 材料表征方法 | 第46-48页 |
2.5.1 扫描电子显微镜耦合能谱分析(SEM/EDX) | 第46页 |
2.5.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 第46-47页 |
2.5.3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47页 |
2.5.4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测试(BET) | 第47-48页 |
3 GAF 制备条件的确定 | 第48-51页 |
3.1 正交试验直观分析 | 第48-49页 |
3.2 各因素影响趋势 | 第49-50页 |
3.3 验证试验 | 第50-5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1页 |
4 吸附行为研究 | 第51-68页 |
4.1 与颗粒活性炭的比较 | 第51-52页 |
4.2 GAF 吸附 MB 影响条件研究 | 第52-58页 |
4.2.1 溶液初始浓度的影响 | 第52-54页 |
4.2.2 吸附时间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3 溶液初始 pH 的影响 | 第55-57页 |
4.2.4 溶液温度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 GAF 再生性能 | 第58-60页 |
4.3.1 再生温度对再生效率的影响 | 第59页 |
4.3.2 再生次数对再生效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4.4 吸附等温线 | 第60-63页 |
4.5 吸附动力学特性 | 第63-65页 |
4.6 吸附热力学特性 | 第65-6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5 材料性能分析 | 第68-74页 |
5.1 表面形貌观察 | 第68-69页 |
5.2 表面官能团分析 | 第69-70页 |
5.3 物相组成分析 | 第70-71页 |
5.4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 | 第71-7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74-76页 |
6.1 结论 | 第74-75页 |
6.2 创新点 | 第75页 |
6.3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