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污泥二级碱解及厌氧消化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1-30页 |
1.1 剩余污泥的性质与处理处置技术 | 第11-14页 |
1.1.1 剩余污泥的来源 | 第11页 |
1.1.2 污泥的定义及性质 | 第11-12页 |
1.1.3 污泥的处理处置技术 | 第12-14页 |
1.2 剩余污泥厌氧消化的研究进展 | 第14-22页 |
1.2.1 厌氧消化的原理 | 第14-16页 |
1.2.2 厌氧处理的影晌因素 | 第16-20页 |
1.2.3 污泥厌氧消化的特点 | 第20-21页 |
1.2.4 厌氧消化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第21-22页 |
1.3、污泥的碱解预处理技术及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1.3.1 污泥预处理技术 | 第22-26页 |
1.3.2 污泥碱解的研究进展及问题 | 第26-27页 |
1.4 研究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30页 |
1.4.1 研究的意义 | 第27-28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二章 剩余污泥碱解效果与影响因素 | 第30-45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2.1.1 剩余污泥的性质 | 第30页 |
2.1.2 实验仪器与检测方法 | 第30-32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33-44页 |
2.2.1 碱解 pH 对碱解效果的影响 | 第33-37页 |
2.2.2 污泥浓度对碱解效果的影响 | 第37-41页 |
2.2.3 碱解效果随反应时间的变化 | 第41-43页 |
2.2.4 碱解的最佳工艺条件及效果 | 第43-4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剩余污泥二级碱解效果与影响因素 | 第45-5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9页 |
3.1.1 剩余污泥的性质 | 第45页 |
3.1.2 实验仪器与检测方法 | 第45-46页 |
3.1.3 实验方法 | 第46-49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9-54页 |
3.2.1 污泥缓冲性能 | 第49-50页 |
3.2.2 不同条件下二级碱解的效果及影响因素 | 第50-52页 |
3.2.3 二级碱解连续实验效果 | 第52-53页 |
3.2.4 二级碱解与单级碱解的效果比较 | 第53-54页 |
3.2.5 二级碱解的成本分析 | 第5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二级碱解污泥上清液厌氧消化的研究 | 第56-82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6-61页 |
4.1.1 进水水质和颗粒污泥性质 | 第56页 |
4.1.2 实验仪器与检测方法 | 第56-59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59-61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61-80页 |
4.2.1 进水 pH 对厌氧消化效果的影响 | 第61-70页 |
4.2.2 接种率对厌氧消化效果的影响 | 第70-78页 |
4.2.3 二级碱解厌氧消化的工艺条件及效果 | 第78-79页 |
4.2.4 不同预处理方法厌氧消化效果比较 | 第79-80页 |
4.2.5 二级碱解厌氧消化的经济性分析 | 第8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5.1 结论 | 第82-83页 |
5.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附件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