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目次 | 第7-9页 |
1 导言 | 第9-22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和研究框架 | 第19-22页 |
1.4.1 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20-22页 |
2 群体事件类别与互联网性质分析 | 第22-29页 |
2.1 群体事件的分类 | 第22-25页 |
2.2 互联网的特性 | 第25-29页 |
3 社会运动的发生机制与政治机会结构的阐释 | 第29-38页 |
3.1 社会运动发生机制理论概述 | 第29-34页 |
3.1.1 宏观角度分析 | 第29-31页 |
3.1.2 微观角度分析 | 第31-34页 |
3.2 政治机会结构阐释 | 第34-36页 |
3.3 社会运动与政治机会机构的相互作用机制分析 | 第36-38页 |
4 互联网影响政治机会结构和群体事件过程的作用机理 | 第38-53页 |
4.1 我国影响群体事件产生的政治机会结构 | 第38-41页 |
4.2 互联网对政治机会结构的影响 | 第41-43页 |
4.3 互联网在群体事件参与者形成中的作用 | 第43-45页 |
4.3.1 互联网如何吸引参与者 | 第43-44页 |
4.3.2 互联网吸引参与者的原因 | 第44-45页 |
4.4 互联网在群体事件动员中的作用 | 第45-49页 |
4.4.1 互联网对资源的动员 | 第45-47页 |
4.4.2 互联网对参与者的动员 | 第47-48页 |
4.4.3 互联网对话语的动员 | 第48-49页 |
4.5 互联网在抗争剧目形成中的作用 | 第49-53页 |
5 互联网参与下的群体事件应对策略分析 | 第53-58页 |
5.1 从政府方面 | 第53-55页 |
5.2 从社会方面 | 第55-56页 |
5.3 从技术方面 | 第56-58页 |
6 结语 | 第58-59页 |
6.1 总结 | 第58页 |
6.2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