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棉论文

海岛棉抗黄萎病基因GbVe抗病机制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2-1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15-26页
    1.1 材料和试剂第15页
        1.1.1 供试植物材料第15页
        1.1.2 生化试剂第15页
        1.1.3 载体和菌株第15页
    1.2 试验方法第15-26页
        1.2.1 拟南芥、棉花的培育第15-16页
        1.2.2 菌系培养与接种方法第16-17页
        1.2.3 拟南芥根系观察第17页
        1.2.4 Vd-GFP 黄萎病菌入侵拟南芥显微观察及拟南芥抗病性鉴定第17页
        1.2.5 拟南芥茎中木质素的显微观测第17页
        1.2.6 拟南芥中 H2O2及 POD 含量的测定第17-18页
        1.2.7 RNA 分离和纯化第18-20页
        1.2.8 拟南芥中 GbVe、EDS1、NDR1、BAK1、PR4、PR5 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第20-21页
        1.2.9 质粒的提取第21-22页
        1.2.10 DNA 的提取第22页
        1.2.11 不同抗感棉花中 Ve 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22-24页
        1.2.12 不同抗感棉花中 Ve 基因启动子的克隆第24-25页
        1.2.13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25页
        1.2.14 GbVe 基因在棉花上的遗传转化第25-2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6-42页
    2.1 转 GbVe 拟南芥抗黄萎病机制第26-31页
        2.1.1 Vd-GFP 黄萎病菌侵入拟南芥的显微观察第26页
        2.1.2 转基因拟南芥黄萎病抗性第26-28页
        2.1.3 转基因拟南芥与野生型根生长情况的差异第28页
        2.1.4 转基因拟南芥和野生型茎的横切片木质素染色第28-29页
        2.1.5 转基因拟南芥和野生型 H2O2含量的差异第29页
        2.1.6 转基因拟南芥和野生型的 POD 活性的差异第29-30页
        2.1.7 拟南芥中 GbVe、EDS1、NDR1、BAK1 及 PR4、PR5 的时空表达第30-31页
    2.2 不同抗感棉花品种 Ve 基因的序列差异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1-35页
        2.2.1 不同棉花品种中 Ve 基因的获得第31-32页
        2.2.2 不同棉花品种 Ve 基因序列的差异第32-33页
        2.2.3 海岛棉和陆地棉 Ve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3-35页
    2.3 不同抗感棉花品种 Ve 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序列分析第35-40页
        2.3.1 Ve 基因启动子的克隆第35-36页
        2.3.2 启动子序列分析第36-37页
        2.3.3 启动子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37-40页
    2.4 转 GbVe 棉花材料的获得第40-42页
3 讨论第42-45页
    3.1 转 GbVe 拟南芥接种黄萎病菌后表型与生理生化方面的变化第42页
    3.2 关于 GbVe 介导的抗病反应与激素 SA 或 JA 介导的抗病信号转导途径的关系第42-43页
    3.3 不同抗感棉花品种 Ve 序列及其启动子序列与黄萎病抗性的关系第43-45页
4 结论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50页
附录 A 试验中所用载体结构示意图第50-52页
附录 B 试验所用试剂配方第52-55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55-56页
作者简历第56-57页
致谢第57-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豆耐低磷转录因子GmPTF1与GmPHR1功能分析
下一篇:基于高光谱和荧光的棉花水分胁迫探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