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绪论 | 第11-12页 |
第1章 汉末曹魏时期——道教的产生与隐逸心态的初步发展 | 第12-32页 |
1.1 汉末曹魏隐士概说 | 第12-15页 |
1.1.1 东汉末年隐士概说 | 第12-15页 |
1.1.2 曹魏隐士概说 | 第15页 |
1.2 汉末曹魏时期道教与隐逸之关系 | 第15-25页 |
1.2.1 太平道是造成文人归隐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 | 第16-18页 |
1.2.2 隐于市,存道教 | 第18-22页 |
1.2.3 汉末方士与隐逸 | 第22-25页 |
1.3 汉魏文人隐士心态的萌发 | 第25-32页 |
1.3.1 政治导致文人心态向道教学说靠拢 | 第26-27页 |
1.3.2 价值观的转变:从儒学到黄老之学 | 第27-32页 |
第2章 两晋时期——道教影响下的隐逸风气进一步发展 | 第32-50页 |
2.1 道教的变化:准军事集团向宗教团体的过渡 | 第32-33页 |
2.2 两晋隐士概说 | 第33页 |
2.3 道教对隐士文化的接受 | 第33-50页 |
2.3.1 玄学的引入 | 第33-38页 |
2.3.2 道教对儒家文化的选择性接受 | 第38-41页 |
2.3.3 两晋时期道教对隐士心态的影响 | 第41-50页 |
第3章 南北朝时期——道教影响下隐士文化的繁荣 | 第50-75页 |
3.1 南朝隐士概说 | 第50-53页 |
3.1.1 承袭前代老庄玄学之言 | 第50-51页 |
3.1.2 儒道兼修或儒释道兼修 | 第51-52页 |
3.1.3 道教养生及道术 | 第52页 |
3.1.4 山水之乐的普及 | 第52-53页 |
3.2 北朝隐士概说 | 第53-54页 |
3.3 道教影响下的隐逸文学创作 | 第54-68页 |
3.3.1 道教神仙体系与隐逸诗的仙神思想 | 第55-60页 |
3.3.2 山水诗与道教信仰 | 第60-63页 |
3.3.3 道教养生的进一步发展与山水诗的繁荣 | 第63-68页 |
3.4 道士与隐士的结合 | 第68-75页 |
3.4.1 从佛道之争到以佛证道 | 第68-69页 |
3.4.2 道教改革与隐士心态 | 第69-75页 |
第4章 总论 | 第75-80页 |
4.1 道教与隐士心态的同源性 | 第75-76页 |
4.2 道教与隐逸行为的两重性 | 第76-78页 |
4.3 道教与隐士的同归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后记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附表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