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目录 | 第4-6页 |
绪论 | 第6-1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6-7页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及简要评析 | 第7-10页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观点及结构安排 | 第10-12页 |
第一章 邓小平利益观的理论渊源 | 第12-31页 |
一、马克思、恩格斯利益观 | 第12-17页 |
(一) 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利益密不可分 | 第13-14页 |
(二) 利益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关系的范畴 | 第14-15页 |
(三) 利益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性范畴 | 第15-17页 |
二、列宁利益观 | 第17-21页 |
(一) 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 | 第18-19页 |
(二)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 第19-20页 |
(三) 个人利益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违背和抗拒的一个原则 | 第20-21页 |
三、毛泽东利益观 | 第21-31页 |
(一) 坚持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 第21-23页 |
(二)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物质利益的目标 | 第23-25页 |
(三) 按劳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 第25-28页 |
(四) 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 第28-31页 |
第二章 邓小平利益观的主要内容及其特征 | 第31-45页 |
一、邓小平利益观的主要内容 | 第31-40页 |
(一) 利益的创造: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 第31-34页 |
(二) 利益的分配:按劳分配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 | 第34-36页 |
(三) 利益的主体: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 第36-38页 |
(四) 利益的客体: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 | 第38-40页 |
二、邓小平利益观的特征 | 第40-45页 |
(一) 人民性 | 第40-42页 |
(二) 实践性 | 第42页 |
(三) 协调性 | 第42-43页 |
(四) 创新性 | 第43-45页 |
第三章 邓小平利益观的当代意义 | 第45-53页 |
一、邓小平利益观的理论意义 | 第45-47页 |
(一) 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利益观的丰富和发展 | 第45-46页 |
(二) 为当前共产党人利益观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第46-47页 |
二、邓小平利益观的实践意义 | 第47-53页 |
(一) 有助于解决当前人民内部存在的各种新型矛盾 | 第47-49页 |
(二) 有助于解决当前的民生问题 | 第49页 |
(三) 有助于解决当前贫富差距的两极分化问题 | 第49-51页 |
(四) 有助于科学发展观的落实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