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岩石(岩体)力学及岩石测试论文

爆炸荷载作用下深部岩体分区破裂模型试验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9-3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9-2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1-29页
        1.2.1 深部岩体分区破裂现象的提出第21-23页
        1.2.2 分区破裂产生机理研究第23-25页
        1.2.3 分区破裂相似模型试验研究第25-27页
        1.2.4 分区破裂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第27-28页
        1.2.5 钻爆法施工中爆破损伤效应第28-29页
        1.2.6 目前研究遇到的问题第29页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第29-31页
        1.3.1 研究目的第29-30页
        1.3.2 研究内容第30-31页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31-33页
        1.4.1 研究方法第31-32页
        1.4.2 研究技术路线第32-33页
2 爆炸荷载作用下深部岩体分区破裂机理分析第33-46页
    2.1 深部岩体爆破损伤作用效应第33-34页
        2.1.1 爆破累积损伤效应第33页
        2.1.2 基于爆破损伤效应的Hoek-Brown准则第33-34页
    2.2 爆炸荷载作用下深部岩体弹性应力场计算第34-42页
        2.2.1 非圆截面洞室的简化处理第34-36页
        2.2.2 静水压力条件下爆破开挖深部围岩弹性应力场第36-40页
        2.2.3 高轴地应力条件下爆破开挖深部围岩弹性应力场第40-42页
    2.3 爆炸荷载作用下深部岩体分区破裂算例第42-44页
        2.3.1 静水压力条件下爆破开挖算例分析第42-43页
        2.3.2 高轴地应力条件下爆破开挖算例分析第43-44页
    2.4 本章小结第44-46页
3 爆炸荷载作用下深部岩体分区破裂模型试验设计第46-82页
    3.1 三维物理相似模型试验系统简介第46-47页
    3.2 爆破开挖相似模型试验方案第47-49页
        3.2.1 相似系数的确定第47-48页
        3.2.2 爆炸荷载作用下深部岩体分区破裂模型试验方案第48-49页
    3.3 胶结砂相似材料静动态力学特性第49-58页
        3.3.1 模型相似材料研究现状第49-50页
        3.3.2 胶结砂相似材料静态力学特性第50-52页
        3.3.3 胶结砂相似材料动态力学特性第52-54页
        3.3.4 养护时间对胶结砂相似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第54-56页
        3.3.5 砂灰比对胶结砂相似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第56-57页
        3.3.6 胶结砂相似材料配比及养护龄期的确定第57-58页
    3.4 预爆试验与雷管的选择第58-66页
        3.4.1 预爆试验与雷管的选择第58-60页
        3.4.2 预爆试验爆破振动信号分析第60-64页
        3.4.3 预爆试验爆炸应变波信号分析第64-66页
    3.5 模型试验体的制作及模型内测点布设第66-76页
        3.5.1 模型试验体的加工制作第66-68页
        3.5.2 模型试验体内应变测点布置第68-69页
        3.5.3 模型试验体内应力测点布置第69-73页
        3.5.4 模型试验体内断裂丝测点布置第73-75页
        3.5.5 爆破振动测点布置第75-76页
    3.6 模型试验三向加载与开挖方案第76-81页
        3.6.1 模型试验三向加载方案第76-77页
        3.6.2 模型洞室开挖方案第77-79页
        3.6.3 模型试验过程第79-81页
    3.7 本章小结第81-82页
4 爆炸荷载作用下深部岩体分区破裂模型试验结果与分析第82-116页
    4.1 三种开挖方式下的开挖卸荷效应第82-90页
        4.1.1 深部岩体开挖卸荷效应研究进展第82-83页
        4.1.2 三种开挖方式模型洞周应变分布第83-88页
        4.1.3 三种开挖方式模型洞周径向应力分布第88-90页
    4.2 两种超载条件下深部洞室分区破裂模型试验第90-96页
        4.2.1 两种超载条件下模型洞周应变分布第90-92页
        4.2.2 两种超载条件下模型洞周径向应力分布第92-95页
        4.2.3 两种超载条件下深部洞室破裂形态第95-96页
    4.3 轴向超载时围岩体的变形破坏特性分析第96-102页
        4.3.1 轴向超载过程中模型洞周应变分布第96-99页
        4.3.2 轴向超载完毕模型洞周径向应力分布第99-100页
        4.3.3 轴向超载完毕模型洞室破裂形态及断裂过程第100-102页
    4.4 爆炸荷载作用效应第102-111页
        4.4.1 爆炸荷载对分区破裂的影响第102-103页
        4.4.2 爆破开挖时爆炸应变波信号分析第103-106页
        4.4.3 爆破开挖时爆破振动信号分析第106-111页
    4.5 爆炸荷载作用下深部岩体分区破裂模型试验第111-114页
        4.5.1 两种围岩体强度洞周应变分布第111-112页
        4.5.2 两种围岩体强度洞周径向应力变化第112-113页
        4.5.3 两种围岩体强度深部围岩分区破裂形态第113-114页
    4.6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5 基于颗粒离散元的深部岩体分区破裂模拟第116-131页
    5.1 颗粒离散元概述第116-117页
    5.2 深部高地应力岩体数值计算模型第117-123页
        5.2.1 颗粒模型建立及测量圈布置第117-119页
        5.2.2 颗粒模型的细观参数第119-121页
        5.2.3 颗粒模型边界条件及爆炸荷载的等效模拟第121-123页
    5.3 深部岩体数值计算结果与分析第123-126页
        5.3.1 爆破开挖过程中应力应变演化过程第123-124页
        5.3.2 爆破开挖完毕接触力链分布第124页
        5.3.3 爆破开挖过程中裂纹演化过程第124-125页
        5.3.4 爆破开挖过程中能量演化第125-126页
    5.4 节理倾角对深部岩体分区破裂的影响第126-130页
        5.4.1 不同节理倾角颗粒模型接触力链分布第126-128页
        5.4.2 不同节理倾角深部围岩裂纹演化过程第128-129页
        5.4.3 不同节理倾角深部围岩能量演化过程第129-130页
    5.5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6 爆炸荷载作用下深部岩体分区破裂锚固特性第131-143页
    6.1 深部岩体支护技术研究进展第131页
    6.2 锚固支护岩体爆破开挖相似模型试验设计第131-133页
        6.2.1 模型支护材料的选取与布设第132-133页
        6.2.2 锚固支护模型加载与爆破开挖第133页
    6.3 锚固支护洞室爆破开挖模型试验结果与分析第133-140页
        6.3.1 锚固支护模型爆炸应变波信号分析第133-135页
        6.3.2 锚固支护模型爆破振信号分析第135-137页
        6.3.3 锚固支护模型洞周应变变化第137-138页
        6.3.4 锚固支护模型洞周径向应力变化第138-139页
        6.3.5 锚固支护模型洞周破坏形态第139-140页
    6.4 锚杆与锚索联合锚固支护效应分析第140-141页
    6.5 本章小结第141-143页
7 现场爆破损伤监测第143-150页
    7.1 巷道简况第143-144页
    7.2 反射地震波与瞬变电磁法探测布置第144-145页
    7.3 南翼胶带上仓斜巷反射地震波探测结果第145-147页
        7.3.1 反射地震波偏移成像第145-147页
        7.3.2 反射地震波同相轴分析第147页
    7.4 南翼胶带上仓斜巷瞬变电磁探测结果第147-149页
    7.5 本章小结第149-150页
8 结论与展望第150-153页
    8.1 主要结论第150-152页
    8.2 创新点第152页
    8.3 展望第152-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65页
致谢第165-166页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166-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海北部主要盆地泥底辟/泥火山发育演化与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成矿成藏
下一篇:班公湖—怒江洋中西段晚中生代汇聚消亡时空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