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6-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8页 |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第14-17页 | 
| 第二节 “团队”与“科研团队”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7-25页 | 
| 一、“团队”与“科研团队”的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 二、科研团队及影响科研团队进行卓越科学研究的文献综述 | 第19-25页 | 
|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意义 | 第25-28页 | 
| 一、研究视角 | 第25-26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关于知识生产模式的理论体系及本研究的研究设计 | 第28-54页 | 
| 第一节 什么是知识 | 第28-31页 | 
| 第二节 知识生产模式的类型及其特征 | 第31-41页 | 
| 一、纯粹的科学研究与知识生产 | 第32-34页 | 
| 二、国家战略导向下的线性知识生产模式 | 第34-36页 | 
| 三、市场需求导向下的知识生产 | 第36-37页 | 
| 四、“三螺旋”结构下的知识生产模式 | 第37-39页 | 
| 五、本研究中对知识生产模式的界定 | 第39-41页 | 
|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设计 | 第41-54页 | 
| 一、具体的研究问题 | 第41-43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43-45页 | 
| 三、研究对象 | 第45-52页 | 
| 四、研究框架 | 第52-54页 | 
| 第三章 团队知识生产的目的与问题来源 | 第54-89页 | 
| 第一节 团队成立时知识生产的目标 | 第54-58页 | 
| 一、作为重点建设学科的化工过程机械学科 | 第55-56页 | 
| 二、学理探究、国家战略与市场需求 | 第56-58页 | 
| 第二节 团队实际运作中的知识生产目的与问题来源 | 第58-73页 | 
| 一、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 第59-64页 | 
| 二、不同目的导向下的知识生产模式组合 | 第64-71页 | 
| 三、不同知识生产模式在数量与经费方面的表现 | 第71-73页 | 
| 第三节 团队成员对不同目的导向下的知识生产模式的偏好 | 第73-79页 | 
| 一、对“基于学科线性逻辑”的科学研究的偏好 | 第75-76页 | 
| 二、因人而异的市场化知识生产 | 第76-78页 | 
| 三、国家战略导向下的知识生产 | 第78-79页 | 
| 第四节 影响团队成员知识生产目的的因素及存在的问题 | 第79-89页 | 
| 一、对“基于学科线性逻辑”的科学研究偏好的原因 | 第79-82页 | 
| 二、市场需求导向下的知识生产的动机与研究障碍分析 | 第82-86页 | 
| 三、影响团队成员申请国家战略导向下科研项目的因素 | 第86-89页 | 
| 第四章 团队的学术评价体系 | 第89-128页 | 
| 第一节 学校、学院以及团队内部的学术评价体系及其价值导向 | 第90-109页 | 
| 一、对“单一”和“多元”学术评价的界定 | 第90-93页 | 
| 二、学校层面的学术评价 | 第93-98页 | 
| 三、学院层面的学术评价 | 第98-101页 | 
| 四、团队内部的学术评价 | 第101-107页 | 
| 五、学术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 | 第107-109页 | 
| 第二节 学术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在制度层面的表现 | 第109-116页 | 
| 一、学术职业内部逻辑主导的制度体系 | 第110-112页 | 
| 二、行政力量参与或主导的学术奖励制度体系 | 第112-114页 | 
| 三、市场参与下的学术评价制度体系的缺失 | 第114-116页 | 
| 第三节 学术评价体系对团队知识生产的影响 | 第116-128页 | 
| 一、团队绩效 | 第116-118页 | 
| 二、团队成员的压力 | 第118-122页 | 
| 三、学术评价体系对团队知识生产的影响 | 第122-128页 | 
| 第五章 团队的组织结构与运作 | 第128-161页 | 
| 第一节 团队负责人的确立与团队成员选择 | 第130-140页 | 
| 一、团队负责人的遴选 | 第130-133页 | 
| 二、团队成员选择 | 第133-140页 | 
| 第二节 不同场景中团队成员的角色扮演 | 第140-153页 | 
| 一、团队中的团队——研究小组中团队成员的角色扮演 | 第141-143页 | 
| 二、学术例会中团队成员的角色扮演 | 第143-145页 | 
| 三、学术年会中团队成员的角色扮演 | 第145-147页 | 
| 四、周五午餐会中团队成员的角色扮演 | 第147-151页 | 
| 五、角色扮演背后的秩序体系——具有组织特征的社团 | 第151-153页 | 
| 第三节 团队的冲突与愿景 | 第153-161页 | 
| 一、团队冲突的表现 | 第153-156页 | 
| 二、团队负责人的矛盾与困惑 | 第156-157页 | 
| 三、以“愿景”和“文化”化解“矛盾” | 第157-16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第161-173页 | 
| 一、不同知识生产模式的组合 | 第161-164页 | 
| 二、徘徊于学术共同体、国家与市场之间的知识生产模式带来的问题与冲突 | 第164-167页 | 
| 三、如何在冲突中追求卓越 | 第167-170页 | 
| 四、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70-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3-183页 | 
| 致谢 | 第183-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