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缩略语说明 | 第15-2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1-57页 |
§1.1 引言 | 第21-22页 |
§1.2 肿瘤诊断中蛋白质/肽组学的研究 | 第22-38页 |
§1.2.1 蛋白组学/肽组学中生物质谱的发展 | 第23-27页 |
§1.2.2 富集材料在肽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7-37页 |
§1.2.3 基于组学诊断的质谱数据分析技术及可视化技术 | 第37-38页 |
§1.3 潜在指纹成像检测技术及多孔硅发光技术 | 第38-44页 |
§1.3.1 潜在指纹成像检测技术 | 第39-42页 |
§1.3.2 多孔硅发光原理 | 第42-44页 |
§1.4 研究目标 | 第44-46页 |
§1.5 参考文献 | 第46-57页 |
第二章 NPSMPS捕获、富集、保护并原位检测低分子量生物标志物 | 第57-83页 |
§2.1 引言 | 第57-5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8-64页 |
§2.2.1 试剂与材料 | 第58-59页 |
§2.2.2 NPSMPs的制备 | 第59页 |
§2.2.3 NPSMPs的修饰 | 第59-60页 |
§2.2.4 NPSMPs的表征 | 第60页 |
§2.2.5 NPSMPs对蛋白质的分离捕获检测和洗脱 | 第60-63页 |
§2.2.6 NPSMPs应用于人血清样品中肽指纹图谱的检测 | 第63-64页 |
§2.2.7 人血清样品肽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方法 | 第6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64-81页 |
§2.3.1 光学方法检测多孔硅筛分蛋白质的原理 | 第64-67页 |
§2.3.2 多孔硅有效光学厚度和孔隙率、孔径的表征 | 第67-68页 |
§2.3.3 多孔硅孔隙率对蛋白质筛分的影响 | 第68-69页 |
§2.3.4 不同表面化学NPSMPs对蛋白质的筛分效果 | 第69-74页 |
§2.3.5 NPSMPs对LMWP的保护效果 | 第74-76页 |
§2.3.6 NPSMPs应用于癌症患者/正常人血清样品的检测及肽指纹图谱差异分析 | 第76-8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三章 多维度OPMD技术及其在血清肽指纹谱识别中的应用 | 第83-115页 |
§3.1 引言 | 第83-8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84-93页 |
§3.2.1 试剂与材料 | 第84-85页 |
§3.2.2 血清样本收集和处理 | 第85页 |
§3.2.3 NPSMPs的制备 | 第85-86页 |
§3.2.4 多维度NPSMPs的修饰 | 第86-87页 |
§3.2.5 多维度NPSMPs的表征 | 第87-91页 |
§3.2.6 用NPSMPs处理血清样本后直接原位质谱检测 | 第91-9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93-112页 |
§3.3.1 研究多维度NPSMPs对不同模型肽的交叉响应能力 | 第93-95页 |
§3.3.2 基于NPSMPs的OPMD技术在人血清MALDI质谱检测中的优势 | 第95-97页 |
§3.3.3 研究多维度NPSMPs颗粒对人血清中肽类的交叉响应 | 第97-98页 |
§3.3.4 基于多维度NPSMPs颗粒的MDOP技术在多种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 第98-111页 |
§3.3.5 基于人血清肽谱差异数据的可视化诊断研究 | 第111-11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12-115页 |
第四章 基于NPSMPS的血清肽信息储存技术研究 | 第115-137页 |
§4.1 引言 | 第115-11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16-121页 |
§4.2.1 试剂与材料 | 第116-117页 |
§4.2.2 血清样本收集和处理 | 第117页 |
§4.2.3 NPSMPs的制备和修饰 | 第117-118页 |
§4.2.4 NPSMPs的表征 | 第118-119页 |
§4.2.5 用NPSMPs处理血清样本后直接质谱检测 | 第119-120页 |
§4.2.6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及肽谱检索鉴定 | 第120-121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21-135页 |
§4.3.1 多孔硅孔隙率对蛋白质筛分的影响 | 第121页 |
§4.3.2 NPSMPs对大分子蛋白和蛋白酶的排阻作用 | 第121-124页 |
§4.3.3 NPSMPs在短时间血清肽谱信息储存中的作用 | 第124-126页 |
§4.3.4 NPSMPs在长时间血清肽谱信息储存中的作用 | 第126-134页 |
§4.3.5 基于NPSMPs的血清肽谱信息储存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 第134-1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35-137页 |
第五章 基于PSI的免标记ECLi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人体指纹成像检测 | 第137-157页 |
§5.1 引言 | 第137-13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38-141页 |
§5.2.1 试剂与材料 | 第138-139页 |
§5.2.2 多孔硅的制备 | 第139页 |
§5.2.3 采集皮脂腺的指纹 | 第139页 |
§5.2.4 多孔硅表面化学印迹的采集 | 第139页 |
§5.2.5 多孔硅电致发光成像系统 | 第139-14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41-154页 |
§5.3.1 电化学扫描前后多孔硅表面状态研究 | 第141-142页 |
§5.3.2 多孔硅电化学发光强度变化机理 | 第142-144页 |
§5.3.3 三硝基甲苯(TNT)对多孔硅电化学发光的淬灭效果 | 第144-146页 |
§5.3.4 不同表面化学环境对多孔硅电化学发光的影响 | 第146-148页 |
§5.3.5 不同表面化学环境的PSi电化学发光结合图像对比的可视化技术 | 第148-150页 |
§5.3.6 基于多孔硅电化学发光的人体指纹成像技术 | 第150-152页 |
§5.3.7 基于多孔硅电化学发光的人体指纹表面残余TNT的成像检测技术 | 第152-15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54-15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7-161页 |
§6.1 结论 | 第157-158页 |
§6.2 展望 | 第158-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71页 |
附录 | 第171-172页 |
作者简历 | 第171页 |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1-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