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建与自建相结合的乡村住宅设计方法初探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背景概述 | 第9-10页 |
1.2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4.1 统建与自建相结合的设计方法理论基础 | 第12-14页 |
1.4.2 国内外乡村住宅建设研究与实践 | 第14-15页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6-19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16-19页 |
第2章 既有乡村住宅建设方法的概况与特点 | 第19-31页 |
2.1 传统聚落的住宅建设方法 | 第19-24页 |
2.1.1 传统聚落的建设概况 | 第19-20页 |
2.1.2 传统聚落实地调研及特点总结 | 第20-24页 |
2.2 自建乡村的住宅建设方法 | 第24-27页 |
2.2.1 自建乡村的建设概况 | 第24页 |
2.2.2 自建乡村实地调研及特点总结 | 第24-27页 |
2.3 统建新村的住宅建设方法 | 第27-30页 |
2.3.1 统建新村的建设概况 | 第27页 |
2.3.2 统建新村实地调研及特点总结 | 第27-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统建与自建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探究 | 第31-57页 |
3.1 有关乡村住宅新设计方法的思考 | 第31-34页 |
3.1.1 既有乡村住宅设计方法的启示 | 第31-32页 |
3.1.2 新设计方法的探索重点 | 第32-33页 |
3.1.3 新的构想 | 第33-34页 |
3.2 统建留白与自建完善 | 第34-40页 |
3.2.1 平面留白与按需划分 | 第34-36页 |
3.2.2 立面留白与个性化 | 第36-38页 |
3.2.3 空间留白与建设灵活性 | 第38-40页 |
3.2.4 本节小结 | 第40页 |
3.3 统建分族与自建组合 | 第40-47页 |
3.3.1 主体标准化与构件多元化 | 第41-43页 |
3.3.2 模块预设计与适应性拓展 | 第43-44页 |
3.3.3 乡村住宅库的搭建与自主选择 | 第44-46页 |
3.3.4 本节小结 | 第46-47页 |
3.4 统建示范与自建应用 | 第47-53页 |
3.4.1 民居特色的传承示范 | 第47-49页 |
3.4.2 可自主搭建的结构示范 | 第49-50页 |
3.4.3 传统技艺的优化示范 | 第50-52页 |
3.4.4 本节小结 | 第52-53页 |
3.5 统建与自建相结合的乡村住宅设计方法归纳 | 第53-57页 |
3.5.1 基本概念及定义 | 第53-54页 |
3.5.2 具体操作方法 | 第54-55页 |
3.5.3 应用范围及难点 | 第55-57页 |
第4章 四川朱家院子的设计实践 | 第57-89页 |
4.1 项目背景 | 第57-61页 |
4.1.1 区位概况及用地范围 | 第57-58页 |
4.1.2 自然条件 | 第58页 |
4.1.3 川西建筑传统 | 第58-59页 |
4.1.4 地域文化 | 第59-61页 |
4.2 朱家院子中统建与自建相结合的整体规划 | 第61-71页 |
4.2.1 既有规划及各方需求 | 第61-62页 |
4.2.2 规划理念与定位 | 第62-63页 |
4.2.3 村——川西新林盘的示范 | 第63-66页 |
4.2.4 路——民间编艺展示园 | 第66-68页 |
4.2.5 景——乡愁的延续 | 第68-71页 |
4.3 朱家院子中统建与自建相结合的住宅设计 | 第71-88页 |
4.3.1 单体设计理念 | 第71-74页 |
4.3.2 宅——统建模块与自建完善 | 第74-86页 |
4.3.3 院——川西生活的精髓 | 第86-87页 |
4.3.4 墙——编艺文化的载体 | 第87-8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9-91页 |
5.1 论文总结 | 第89-90页 |
5.2 未尽事宜及展望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