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井生产系统的一体化分析设计方法及软件开发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 1.2 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 1.2.1 国外商业化软件 | 第8-10页 |
| 1.2.2 国内开发的软件 | 第10页 |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0-12页 |
| 第2章 油气井生产系统简介与系统建模 | 第12-25页 |
| 2.1 油气井生产系统 | 第12-15页 |
| 2.1.1 自喷井生产系统 | 第12页 |
| 2.1.2 人工举升生产系统 | 第12-15页 |
| 2.1.3 注入系统 | 第15页 |
| 2.2 油气井生产系统建模 | 第15-16页 |
| 2.2.1 模块化建模思想 | 第15-16页 |
| 2.2.2 模块化建模可行性分析 | 第16页 |
| 2.3 油气井生产系统模块划分 | 第16-25页 |
| 2.3.1 模块种类 | 第17-18页 |
| 2.3.2 模块间逻辑关系 | 第18-19页 |
| 2.3.3 模块对算法的调用 | 第19-25页 |
| 第3章 油气井生产系统分析设计方法研究 | 第25-42页 |
| 3.1 节点系统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 3.1.1 自喷井节点系统分析 | 第25-26页 |
| 3.1.2 注水井节点系统分析 | 第26页 |
| 3.2 人工举升生产系统分析设计方法 | 第26-35页 |
| 3.2.1 有杆泵井分析设计方法 | 第26-29页 |
| 3.2.2 电潜泵井分析设计方法 | 第29-30页 |
| 3.2.3 气举井分析设计方法 | 第30-32页 |
| 3.2.4 气举-电泵组合举升井分析设计方法 | 第32-35页 |
| 3.3 稠油井注汽系统分析设计方法 | 第35-37页 |
| 3.4 油气井生产系统分析设计内容 | 第37-42页 |
| 3.4.1 油井分析设计内容 | 第37-40页 |
| 3.4.2 气井分析设计内容 | 第40-42页 |
| 第4章 软件设计与研发 | 第42-57页 |
| 4.1 总体设计 | 第42-46页 |
| 4.1.1 软件功能设计 | 第42-44页 |
| 4.1.2 系统架构设计 | 第44-45页 |
| 4.1.3 研究流程设计 | 第45页 |
| 4.1.4 数据库系统设计 | 第45-46页 |
| 4.2 软件研发 | 第46-57页 |
| 4.2.1 软件特点 | 第46-47页 |
| 4.2.2 软件展示 | 第47-57页 |
| 第5章 软件应用 | 第57-68页 |
| 5.1 稠油注汽系统热效率分析与计算 | 第57-61页 |
| 5.1.1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7-60页 |
| 5.1.2 注汽系统热效率计算 | 第60-61页 |
| 5.2 有杆泵井优化设计 | 第61-64页 |
| 5.3 气举+电潜泵井优化设计 | 第64-68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