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1.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简介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简介 | 第8-10页 |
1.2.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Kalina循环简介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Kalina循环简介 | 第12页 |
1.3.2 Kalina循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7页 |
第2章 新系统和参比系统的流程和数学模型 | 第17-30页 |
2.1 新系统和参比系统的系统流程 | 第17-19页 |
2.1.1 新系统SOFC-GT-Kalina系统流程 | 第17-18页 |
2.1.2 参比系统SOFC-GT-Rankine系统流程 | 第18-19页 |
2.2 系统模型假设 | 第19页 |
2.3 研究方法和工具 | 第19-21页 |
2.4 系统数学模型 | 第21-29页 |
2.4.1 燃料重整模型 | 第21-22页 |
2.4.2 SOFC电流密度模型 | 第22页 |
2.4.3 SOFC电压模型 | 第22-24页 |
2.4.4 热力性能评价指标 | 第24-25页 |
2.4.5 (火用)分析评价指标 | 第25-28页 |
2.4.6 EUD评价指标 | 第28-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联合循环系统性能分析 | 第30-53页 |
3.1 SOFC系统模型验证 | 第30-31页 |
3.2 新系统和参比系统特定工况下性能对比 | 第31-39页 |
3.2.1 新系统和参比系统特定工况下性能分析对比 | 第31-35页 |
3.2.2 新系统和参比系统换热设备EUD对比 | 第35-37页 |
3.2.3 新系统和参比系统做功设备EUD对比 | 第37-39页 |
3.3 SOFC操作压力对联合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39-42页 |
3.4 电流密度对联合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3.5 空气流量对联合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43-46页 |
3.6 燃料利用率对联合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46-48页 |
3.7 氨蒸汽透平压比对联合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48-51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Kalina循环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 | 第53-68页 |
4.1 冷凝水温度对Kalina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53-55页 |
4.1.1 不同浓度氨水混合物泡点露点温度 | 第53-54页 |
4.1.2 冷凝水温度对Kalina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 氨水质量浓度对Kalina循环不同目标函数的影响 | 第55-62页 |
4.2.1 氨水浓度对Kalina循环热功转换效率的影响 | 第56页 |
4.2.2 氨水浓度对换热器经济性函数和汽轮机尺寸参数的影响 | 第56-59页 |
4.2.3 氨水浓度对经济性目标函数和综合目标函数的影响 | 第59-62页 |
4.3 AT压比对Kalina循环不同目标函数的影响 | 第62-66页 |
4.3.1 AT压比对Kalina循环热功转换效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4.3.2 AT压比对换热器经济性函数和汽轮机尺寸参数的影响 | 第63-64页 |
4.3.3 AT压比对经济性目标函数和综合目标函数的影响 | 第64-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