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精神病学论文--情感性精神病论文

畅郁汤对帕罗西汀治疗抑郁障碍增效作用的临床研究

提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0-11页
临床研究第11-12页
研究方法第12-17页
    1 试验标准第12-13页
        1.1 诊断标准第12页
        1.2 入组标准第12-13页
        1.3 排除标准第13页
        1.4 病例剔除脱落及终止试验标准第13页
    2 研究方法第13-14页
        2.1 分组方法第13页
        2.2 服药方法第13-14页
        2.3 实验周期第14页
    3 实验观察第14-15页
        3.1 研究方法第14页
        3.2 治疗前后评估标准第14-15页
    4 药物疗效评估第15-16页
        4.1 症状疗效评估标准第15页
        4.2 中医评估标准第15页
        4.3 社会功能评估标准第15-16页
        4.4 药物不良反应评估标准第16页
    5 数据分析第16-17页
研究结果第17-27页
    1 实验前数据分析第17-20页
        1.1 年龄数据分析第17页
        1.2 性别数据分析第17页
        1.3 患者治疗前中医症候分值对比第17-18页
        1.4 患者治疗前中医症候分值对比第18页
        1.5 治疗前社会功能分值对比第18-19页
        1.6 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对比第19页
        1.7 治疗前临床症状分值对比第19-20页
    2 效果评估第20-24页
        2.1 治疗后药物疗效的总体评估第20页
        2.2 治疗后中医症状的总体疗效对比第20-21页
        2.3 治疗后患者抑郁症状分值对比第21-22页
        2.4 治疗后中医症候分值对比第22页
        2.5 治疗后HAMD分值对比第22-23页
        2.6 治疗后社会功能量表分值对比第23-24页
        2.7 患者脱落率(依从性)比较第24页
    3 药物不良反应评估第24-26页
    4 总结第26-27页
讨论第27-31页
    1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第27-28页
        1.1 病名第27页
        1.2 中医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探讨第27-28页
    2 导师对郁病的中医探讨第28页
        2.1 心肾不交与郁病的关系第28页
        2.2 肾志不宁与郁病的关系第28页
        2.3 导师对畅郁汤治法探讨第28页
    3 方药分析第28-30页
        3.1 方药组成第28-29页
        3.2 药理分析第29-30页
    4 总结第30-31页
结语与展望第31-32页
参考文献第32-33页
综述第33-41页
    参考文献第40-41页
致谢第41页

论文共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IGF-1R在非小细胞肺癌厄洛替尼耐药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
下一篇:Survivin在MPP~+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