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绪论 | 第11-17页 |
一、清代小说绣像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二、选题缘由和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小说绣像溯源 | 第17-33页 |
第一节 图文关系背景下的小说绣像 | 第17-22页 |
一、图文关系的历史渊源与演变 | 第17-18页 |
二、关于图文关系的若干概念 | 第18-22页 |
第二节 中国古代小说插图的发展轨迹与人物绣像源起 | 第22-33页 |
一、插图发展历程简述 | 第22-26页 |
二、从小说插图的流变看其生长状态 | 第26-27页 |
三、小说插图的式微与人物绣像的兴起 | 第27-33页 |
第二章 清代小说绣像的发展 | 第33-39页 |
第一节 清代小说绣像的发展分期 | 第33-35页 |
一、繁荣期 | 第34页 |
二、衰落期 | 第34页 |
三、新变期 | 第34-35页 |
第二节 清代小说绣像的演进趋向 | 第35-39页 |
一、绘制样式、内容、造型、数量与类型的丰富 | 第35-36页 |
二、绘制方式由手绘木刻向铅印石印的转变 | 第36-37页 |
三、文人化发展倾向在小说绣像中的体现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清代小说绣像之文学功用及价值 | 第39-67页 |
第一节 清代小说绣像的文学功能 | 第39-43页 |
一、叙事功能 | 第39-40页 |
二、导读功能 | 第40页 |
三、表现功能 | 第40-41页 |
四、批评功能 | 第41-43页 |
五、文献资料价值 | 第43页 |
第二节 清代小说绣像的文学价值 | 第43-67页 |
一、清代小说绣像的思想内涵 | 第43-49页 |
二、清代小说绣像的文学环境 | 第49-54页 |
三、清代小说绣像的文化内蕴 | 第54-56页 |
四、清代小说绣像的审美特征 | 第56-67页 |
第四章 个案分析——清代小说文本人物形象与绣像关系之探析 | 第67-120页 |
第一节 以《红楼梦》为代表的人情小说 | 第67-87页 |
一、人情小说代表作品 | 第67-69页 |
二、相关绣像版本述略 | 第69页 |
三、《红楼梦》绣像与小说文本人物形象之关系 | 第69-87页 |
第二节 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文言小说 | 第87-91页 |
一、文言小说代表作品 | 第87页 |
二、相关绣像版本述略 | 第87页 |
三、《聊斋志异》绣像与小说文本人物形象之关系 | 第87-91页 |
第三节 以《七侠五义》为代表的侠义小说 | 第91-94页 |
一、侠义小说代表作品 | 第91页 |
二、相关绣像版本述略 | 第91页 |
三、相关绣像与小说文本人物形象之关系 | 第91-94页 |
第四节 晚清小说绣像研究 | 第94-100页 |
一、人情小说演变为狭邪小说 | 第94-96页 |
二、清末文言小说 | 第96-97页 |
三、侠义小说演变为武侠小说 | 第97-100页 |
第五节 其他小说类型的绣像研究 | 第100-120页 |
一、杂家小说 | 第100-108页 |
二、历史演义小说 | 第108-110页 |
三、英雄传奇小说 | 第110-115页 |
四、神怪小说 | 第115-120页 |
结语 视觉文化时代小说绣像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4页 |
攻硕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24-125页 |
后记 | 第125-126页 |
附录 | 第126-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