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球物理学论文--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论文--地震学论文

阿图什8(?)大震最大余震及续发强震问题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19页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10-13页
        1.1.1 1902年8月 22日新疆阿图什 8?大震最大余震参数考证问题的提出及意义第10-12页
        1.1.2 基于阿图什地震续发强震特殊性拟比估计古浪、汶川地震续发强震问题的提出及意义第12-13页
    1.2 目前研究与资料情况第13-15页
    1.3 研究思路第15-17页
        1.3.1 1902年8月 22日新疆阿图什 8?大震最大余震参数考证第15-16页
        1.3.2 基于阿图什地震续发强震特殊性拟比估计古浪、汶川地震续发强震问题第16-17页
    1.4 论文创新点第17-19页
第二章 1902年新疆阿图什 8?级大震最大余震三要素考证第19-60页
    2.1 1902年8月 22日阿图什 8?级大地震的基本情况第19-32页
        2.1.1 新疆地震情况第19-20页
        2.1.2 1902年阿图什 8?级大震及震中位置在各种资料中的变化情况第20-25页
        2.1.3 阿图什 8?级大震灾情第25-27页
        2.1.4 1902年新疆阿图什 8?级大震震源机制第27-28页
        2.1.5 1902年阿图什 8?级大震地震序列与余震情况第28-31页
        2.1.6 历史资料记载情况第31页
        2.1.7 历史地震资料相关地名的考证第31-32页
    2.2 关于1902年 8 月31日新疆地震资料的梳理第32-35页
    2.3 相关资料对1902年 8 月31日新疆地震三要素记载的差异性第35-37页
    2.4 1902年8月 31日新疆地震震级参数的考证第37-44页
        2.4.1 国际台网对1902年 8 月31日我国新疆地震震级的最初记载第37-38页
        2.4.2 修订震级的关键因素——早期地震仪的无阻尼记录第38-39页
        2.4.3 金森博雄(Kanamori,H)对1902年 8 月31日新疆地震第一次修订第39-40页
        2.4.4 阿部胜征(Abe,K)对1902年 8 月31日新疆地震参数的第二次修订第40-42页
        2.4.5 谢毓寿目录(1986)与高国英文献(2011)对1902年 8 月31日地震震级确定的问题所在第42页
        2.4.6 1902年8月 31日有限地震史料中灾害程度对震级调整的佐证第42-43页
        2.4.7 1902年8月 31日新疆地震合理震级的讨论第43-44页
    2.5 1902年8月 31日新疆地震震中考证第44-57页
        2.5.1 1902年8月 31日新疆地震震中的三个不同数据来源第44-45页
        2.5.2 1902年8月 31日新疆地震在皮山南(N37.0°E78.0°)的不合理性论证第45-49页
        2.5.3 1902年8月 31日疆地震震中在阿图什大震区具体位置的探讨第49-57页
    2.6 小结与讨论第57-60页
        2.6.1 1902年8月 31日新疆地震最合理参数第57页
        2.6.2 1902年新疆阿图什 8?大震的余震序列表第57-60页
第三章 基于1902年阿图什 8?级大震续发强震特殊性拟比估计古浪、汶川地震续发性强震第60-103页
    3.1 1902年阿图什 8?级大震的续发性强震介绍第60-62页
        3.1.1 1996年新疆阿图什 6.9 级强震概况第60-61页
        3.1.2 阿图什1996年 6.9 级地震与1902年 8?级大震的比较第61-62页
    3.2 用大震免疫和减震作用理论讨论阿图什大震续发性强震特殊性所在第62-64页
    3.3 1902年阿图什 8?级大震续发性强震的启示第64-65页
    3.4 阿图什、古浪、汶川3个震级≥8.0 逆冲型大震震例第65-70页
        3.4.1 中国新构造环境和地震活动基本特征:第65-66页
        3.4.2 我国8级大震的分布特征第66-67页
        3.4.3 我国三个震级≥8.0 级逆冲型大震概况第67-70页
    3.5 中国3次逆冲型特大地震的构造类比分析第70-83页
        3.5.1 对阿图什、古浪、汶川3个逆冲型特大地震的构造分析第70-82页
        3.5.2 三个逆冲型大震相似构造要素的提炼第82-83页
    3.6 三次高角度逆断型大地震的余震特点及科里奥利力的角度对比研究第83-101页
        3.6.1 三大地震余震共性特点以及余震衰减的M—T图对比第84-90页
        3.6.2 科里奥利力(Coriolis force)效应对三次逆冲型大震余震释放程度的对比第90-101页
    3.7 对古浪、汶川大震极震区内续发性大震的讨论第101-103页
第四章 结论和讨论第103-106页
    4.1 结论第103-105页
    4.2 讨论第10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6-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附录 1:地震震级标度的历史演变第114-117页
作者简介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库车坳陷膏盐岩脆塑性变形特征及封闭能力定量评价
下一篇:饱和黄土液化过程中土体残余变形与孔隙压力的演变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