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数字粘度计的研究与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引言 | 第8-10页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3.1 国外发展 | 第11页 |
1.3.2 国内发展 | 第11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11-13页 |
第二章 粘度及其测量方法 | 第13-20页 |
2.1 粘度概念 | 第13-15页 |
2.1.1 牛顿粘性定律 | 第13-14页 |
2.1.2 粘度的定义 | 第14页 |
2.1.3 影响粘度的因素 | 第14-15页 |
2.2 毛细血管法测粘度 | 第15-16页 |
2.2.1 原理 | 第15-16页 |
2.2.2 缺点 | 第16页 |
2.3 旋转法测粘度 | 第16-18页 |
2.3.1 分类 | 第16-17页 |
2.3.2 原理 | 第17-18页 |
2.4 落体法测粘度 | 第18页 |
2.5 粘度杯法测粘度 | 第18-19页 |
2.6 振动法测粘度 | 第19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TRIZ理论分析与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20-32页 |
3.1 TRIZ分析过程 | 第20-25页 |
3.1.1 功能分析 | 第20页 |
3.1.2 九屏幕图 | 第20-21页 |
3.1.3 生命曲线 | 第21-22页 |
3.1.4 资源分析 | 第22-23页 |
3.1.5 因果分析 | 第23-24页 |
3.1.6 物场分析 | 第24-25页 |
3.1.7 物理矛盾 | 第25页 |
3.2 系统的设计原理 | 第25-29页 |
3.2.1 传统的双圆筒旋转式粘度计原理 | 第25-28页 |
3.2.2 改进的双圆筒旋转式粘度计原理 | 第28-29页 |
3.2.3 负载功率测量思想 | 第29页 |
3.3 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 | 第29-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系统硬件部分设计 | 第32-48页 |
4.1 核心控制单元的选择 | 第32-33页 |
4.2 数据预处理部分 | 第33-34页 |
4.3 温度的检测与控制 | 第34-35页 |
4.3.1 温度的检测 | 第34-35页 |
4.3.2 温度控制 | 第35页 |
4.4 主电机转速的检测与控制 | 第35-39页 |
4.4.1 主电机转速的检测 | 第35-37页 |
4.4.2 主电机转速控制 | 第37-39页 |
4.5 主电机功率测量 | 第39-43页 |
4.6 装置升降控制 | 第43-44页 |
4.7 双单片机通信设计 | 第44-47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软件部分设计 | 第48-52页 |
5.1 Proteus简介 | 第48-49页 |
5.2 Keil简介 | 第49页 |
5.3 单片机C语言的主要特点 | 第49-50页 |
5.4 主要程序 | 第50-5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系统调试 | 第52-55页 |
6.1 硬件测试 | 第52页 |
6.2 软件测试 | 第52-54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A 系统总体硬件实物图 | 第60-61页 |
附录B 系统总体Proteus仿真图 | 第61-62页 |
附录C 单片机主要程序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