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的进展 | 第12-13页 |
1.3 可见光通信的特点 | 第13-14页 |
1.3.1 可见光通信的优点 | 第13-14页 |
1.3.2 可见光通信的缺点 | 第14页 |
1.4 OFDM技术 | 第14-15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文章布局 | 第15-18页 |
2 可见光通信技术所用器件的研究 | 第18-24页 |
2.1 可见光通信概述 | 第18页 |
2.2 白光LED器件 | 第18-20页 |
2.2.1 白光LED概述 | 第18页 |
2.2.2 白光LED的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2.2.3 白光LED的基本结构 | 第19-20页 |
2.3 白光LED特性分析 | 第20-22页 |
2.3.1 光谱特性 | 第20页 |
2.3.2 调制特性 | 第20-21页 |
2.3.3 伏安特性 | 第21-22页 |
2.4 改善通信系统的方法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OFDM调制系统的研究 | 第24-34页 |
3.1 OFDM简介 | 第24-25页 |
3.2 OFDM基本原理 | 第25-28页 |
3.3 OFDM系统的模型 | 第28页 |
3.4 系统的调制和解调 | 第28-33页 |
3.4.1 传统的调制 | 第28-29页 |
3.4.1.1 模拟调制 | 第28-29页 |
3.4.1.2 脉冲编码调制 | 第29页 |
3.4.1.3 单载波数字调制 | 第29页 |
3.4.2 OFDM系统的调制解调 | 第29-31页 |
3.4.3 OFDM调制解调状态时的算法及结构框图 | 第31-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OFDM的关键技术 | 第34-50页 |
4.1 循环前缀在OFDM系统中的研究 | 第34-43页 |
4.1.1 OFDM的保护间隔与循环前缀的选择 | 第34-36页 |
4.1.2 循环前缀在同步算法的研究 | 第36-39页 |
4.1.3 循环前缀在信道估计中的研究 | 第39-40页 |
4.1.4 判决反馈时域均衡器的算法研究 | 第40-41页 |
4.1.5 循环前缀在OFDM系统中的作用及应用研究 | 第41-43页 |
4.2 OFDM系统峰均比的研究 | 第43-48页 |
4.2.1 峰均比的概念 | 第43-44页 |
4.2.2 高峰均比对OFDM系统的影响 | 第44-46页 |
4.2.3 降低峰均比的方法 | 第46-48页 |
4.2.3.1 限幅技术 | 第46-47页 |
4.2.3.2 编码技术 | 第47-48页 |
4.2.3.3 信号扰码技术 | 第48页 |
4.3 信道均衡的研究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5 基于OFDM系统的仿真与设计 | 第50-66页 |
5.1 仿真软件在通信领域的应用 | 第50-51页 |
5.1.1 MATLAB中simulink仿真的基础 | 第50-51页 |
5.1.2 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通信的系统设计 | 第51页 |
5.2 OFDM系统中的simulink仿真分析 | 第51-56页 |
5.2.1 仿真分析 | 第51-52页 |
5.2.2 系统结构 | 第52页 |
5.2.3 信源的选择 | 第52-54页 |
5.2.4 信道 | 第54页 |
5.2.5 RS码 | 第54-56页 |
5.3 OFDM系统仿真模型建立与分析 | 第56-60页 |
5.3.1 OFDM系统总的仿真模型 | 第56-57页 |
5.3.2 OFDM系统发送端内部模型及其研究 | 第57-58页 |
5.3.2.1 OFDM调制内部模型研究 | 第57-58页 |
5.3.2.2 导频产生的模型研究 | 第58页 |
5.3.3 OFDM系统接收端内部模型及其研究 | 第58-60页 |
5.3.3.1 OFDM解调内部模型研究 | 第58-59页 |
5.3.3.2 信道估计的模型研究 | 第59页 |
5.3.3.3 信道补偿的模型研究 | 第59-60页 |
5.4 OFDM系统仿真分析 | 第60-65页 |
5.4.1 在OFDM的发送端的仿真图及其分析 | 第60-62页 |
5.4.2 在OFDM的接收端的仿真图及其分析 | 第62-63页 |
5.4.3 加性高斯白噪声(AWGN)频谱图及其分析 | 第63-64页 |
5.4.4 不同信噪比SNR下的QAM星坐标图及其分析 | 第64-65页 |
5.5 本章小节 | 第65-6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