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多能源协调评价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1-13页 |
| 第2章 综合评价相关理论 | 第13-17页 |
| 2.1 综合评价基本理论 | 第13-14页 |
| 2.2 综合评价基本方法 | 第14-15页 |
| 2.3 智能电网多能源协调评价流程 | 第15-16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第3章 多能源并网对电网的影响及相关智能电网技术 | 第17-24页 |
| 3.1 智能电网多能源协调的内涵 | 第17-18页 |
| 3.2 多能源接入对电网的影响分析 | 第18-20页 |
| 3.2.1 分布式电源接入对电网的影响分析 | 第18-20页 |
| 3.2.2 调动需求侧资源对电网的影响分析 | 第20页 |
| 3.3 智能电网协调多能源的技术分析 | 第20-23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4章 智能电网多能源协调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4-30页 |
| 4.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构建思路 | 第24-25页 |
| 4.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24-25页 |
|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第25页 |
| 4.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5-29页 |
| 4.2.1 经济环保性评价指标 | 第25-26页 |
| 4.2.2 安全可靠性评价指标 | 第26-27页 |
| 4.2.3 高效互动性评价指标 | 第27-29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5章 智能电网多能源协调水平评价模型 | 第30-43页 |
| 5.1 评价模型 | 第30-34页 |
| 5.1.1 指标约简模型 | 第30页 |
| 5.1.2 权重计算模型 | 第30-34页 |
| 5.1.3 组合赋权优化模型 | 第34页 |
| 5.2 算例分析 | 第34-42页 |
| 5.2.1 算例介绍与指标筛选 | 第34-39页 |
| 5.2.2 权重计算 | 第39-42页 |
| 5.3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3-45页 |
| 6.1 结论 | 第43页 |
| 6.2 展望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